摘要:当2025年央视中秋晚会的聚光灯,落在身着红钻礼服的谢娜身上时,整个娱乐场域仿佛被按下了“争议重启键”。这个曾被钉在“只会疯闹”标签上、被群嘲“登不上大雅之堂”的主持人,用沉稳的台风、利落的表达,完成了一场对娱乐圈固有偏见的漂亮反击。她的逆袭,从来不是偶然的“
当2025年央视中秋晚会的聚光灯,落在身着红钻礼服的谢娜身上时,整个娱乐场域仿佛被按下了“争议重启键”。这个曾被钉在“只会疯闹”标签上、被群嘲“登不上大雅之堂”的主持人,用沉稳的台风、利落的表达,完成了一场对娱乐圈固有偏见的漂亮反击。她的逆袭,从来不是偶然的“幸运降临”,而是二十年来在争议中沉淀、在低谷中蓄力的必然结果,更是一面照见行业认知局限与个体成长力量的镜子。
一、秋晚舞台:争议漩涡中的“破界证明”
2025年10月6日,四川德阳央视中秋晚会尚未开播,“谢娜主持央视秋晚”的话题已在网络掀起巨浪。弹幕里、社交平台上,质疑声如潮水般涌来:有人翻出她早年打断刘德华魔术的片段,断言她“没分寸感,会毁了晚会庄重氛围”;娱乐博主发文分析,认为她的综艺感与央视“大气、沉稳”的调性格格不入,甚至预言她会在串场时抛出搞笑梗,打乱中秋团圆的温情基调;曾批评过她的媒体人更是直言,“专业功底不是临时彩排能补上的,她撑不起央视舞台”。
与之相对的,是另一群观众的支持与理解。他们认为,谢娜敢于跳出综艺舒适圈挑战主流舞台,这份勇气已远超许多守着“老本行”不敢突破的艺人;更有人注意到,作为土生土长的德阳人,她或许能以方言问候、家乡情怀为晚会注入烟火气,这正是央视选择她的深层考量。两种声音的碰撞,让谢娜成了整场秋晚“话题度最高的存在”,相关话题霸占多个热搜,有网友调侃:“今年秋晚最大的看点,是谢娜的争议比节目本身更吸睛。”
而身处舆论漩涡中心的谢娜,用实际表现打破了质疑。当晚,她用德阳方言问候时褪去了往日的浮夸,语气沉稳又亲切;与任鲁豫串场时专注倾听,从不抢话,展现出难得的“收敛感”;就连曾被反复吐槽的四川口音,也淡到几乎不影响表达。尽管仍有少数人觉得她“综艺感未完全褪去,与央视调性略有违和”,但“零失误”“进步明显”已成为主流评价。
后来央视官微放出的彩排幕后视频,更让观众看到了她的“台下功夫”:镜头里,她边唱边跳反复打磨动作,对着镜子调整表情弧度,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标注。直到这时,人们才恍然意识到,过去“疯癫”的印象太过深刻,以至于忽略了她对专业的敬畏与努力。这场秋晚主持,于谢娜而言,是一次“破界证明”——证明综艺出身的主持人,也能驾驭主流舞台;证明被标签化的艺人,也能通过努力撕掉偏见的标签。
二、争议过往:偏见堆积下的“成长阵痛”
谢娜如今的逆袭之所以震撼,正因她曾深陷争议的泥沼,背负着太多“不专业”“没分寸”的骂名。这些争议,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她早年职业生涯中“成长阵痛”的真实写照。
2018年《快乐大本营》刘德华那期,成了她“没分寸”标签的开端。魔术环节中,她自顾自玩耍打乱表演节奏,还口无遮拦地暴露自己事前未做功课、不了解刘德华,让对方笑容瞬间僵住,只能半开玩笑地说“你要去看病哦,你有点精神不正常”。节目播出后,“谢娜没分寸”冲上热搜,吐槽视频播放量短时间破亿,评论区满是对她“不尊重嘉宾”的指责。
类似的业务失误,在她早年履历中并不少见。2019年湖南台跨年晚会,她将新年祝福说成生日祝福,直到汪涵悄悄提醒才改口;这段口误被网友剪辑成“名场面”,甚至有人整理出她历年口误合集,嘲讽她“业务不过关还不敬业”。更引发业内争议的,是她与康辉关于“提词器故障”的对话——康辉严肃强调“提前背熟台本是专业底线”,她却轻描淡写表示“编和演就行,观众看不出来”,这番话不仅让康辉当场皱眉,更被业内前辈批评“将综艺的随意带到专业场合,是对职业的不尊重”。
除了业务失误,她的“搞怪风格”也成了争议焦点。《快乐大本营》里,她模仿白娘子时甩裙摆险些撞到嘉宾;岳云鹏动情讲述“无法辅导女儿功课,觉得自己不是合格爸爸”时,她在一旁哈哈大笑,还指着岳云鹏对观众说“他哭了很可爱”;拥抱何穗时突然用力薅对方头发,直到何穗疼得出声、何炅提醒才松手。这些细节,渐渐堆积成“不尊重嘉宾”“没同理心”的负面标签,甚至有人直言她“没文化、只会装疯卖傻”。
2021年《快乐大本营》停播,成了她事业的“至暗时刻”。客串综艺时,刚接梗就被弹幕刷满“又来疯了”“别说话”;尝试转型话剧《暗恋桃花源》,却被观众吐槽“台词像背书,没进入角色”,甚至有人在剧场外举牌要求她“滚出话剧圈”。那段时间,她减少了公开露面,偶尔发动态也是带孩子的日常,嘲讽声随之而来:“终于认清自己不行了,只能回家带娃。”
但很少有人知道,在舆论的“寒冬”里,谢娜从未放弃自我救赎。她私下找出所有争议视频,逐段分析问题所在,笔记本上写满反思:“说话前多等三秒”“不打断别人发言”“区分综艺与专业场合的风格边界”。每一笔记录,都藏着委屈,更藏着不服输的决心——她或许曾走偏,但从没想过停下成长的脚步。
三、初心与坚持:生活温度与事业韧性的双重支撑
谢娜能从低谷中走出,靠的不仅是对专业的打磨,更有生活赋予她的温度与韧性。作为三个孩子的妈妈,家庭成了她最坚实的“避风港”。她的手机里存满孩子的成长痕迹:大女儿第一次画的全家福,把她涂成红色,说“妈妈像太阳一样温暖”;二女儿学唱《两只老虎》跑调变成“两只兔子”,她笑着录下来,疲惫时就拿出来听;小女儿刚学会走路,每走一步都要回头确认她在身边,这个画面被她设成手机壁纸。
即便工作再忙,她也坚持每天抽一小时和孩子视频;秋晚彩排最紧张时,晚上十点多还会躲在休息室,举着手机给孩子看现场的月亮,轻声说“妈妈录完就回家,一起吃月饼看月亮”。张杰在采访中提到,谢娜在家从不让保姆帮孩子穿衣服、喂饭,“她怕错过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细节”。有一次,她录节目到凌晨三点回家,看到大女儿放在床头的纸条,上面用歪歪扭扭的字写着“等妈妈回来讲故事”,还放了一只小熊在她枕头边。她拿着纸条坐在女儿床边,轻声讲完故事,直到孩子睡熟才离开;第二天一早,又准时起床做早餐,把煎蛋煎成心形,吐司切成小兔子形状——这份对家庭的用心,让她在浮躁的娱乐圈里,始终保持着一份清醒与柔软。
对朋友的仗义,则让她收获了圈内的“人情温度”。杨迪刚出道时因外形不被看好,录综艺时被导演要求“站在角落别说话”,还准备剪掉他的镜头。谢娜得知后直接找到导演,放话“要么让杨迪正常录,要么我也不录了”,帮杨迪保住了机会;后来杨迪获奖被拦在台下,她拉着他就往台上走,还在微博发文为他发声:“才华不该被长相定义”,之后更主动介绍资源给他。李维嘉陷入低谷时把自己关在家里,谢娜每周提着火锅食材去陪他,不劝也不追问,只聊轻松话题;还帮他联系出版社,鼓励他“把不开心写成书,心里会轻松很多”。倪萍曾评价她:“像个小太阳,自己发光还能温暖别人,有保护别人的能力,也有安静倾听的智慧。”这份温暖,成了她在行业里行走的“软实力”。
而在事业上,她从未有过“躺平”的念头。《快乐大本营》停播后,2023年她加盟《浪姐》,既要主持又要挑战唱跳,每天提前两小时去练舞房,膝盖磕青了贴膏药继续,唱错的歌词就抄在卡片上随时记;2024年推出访谈节目《太阳市集》,采访前做足功课,与高圆圆聊女性成长、与胡歌谈演员初心,节目收获好评,还得到主流媒体点赞;这次主持秋晚,她提前三个月请台词老师练普通话,易错字标上拼音反复读,台本上标注每个段落的情绪,彩排时主动向前辈请教——这份对事业的敬畏与坚持,让她在争议中不断蜕变。
结语:打破偏见的,从来都是“不被定义”的勇气
44岁的谢娜,用二十多年的职业生涯证明:娱乐圈的标签或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定型”。从“综艺混子”到央视主角,她打破的不仅是外界对自己的偏见,更是行业对“综艺出身艺人”的固有认知——综艺感不该是“不专业”的代名词,搞笑也可以与沉稳并存,被质疑过的人,更有权利通过努力改写自己的“职业剧本”。
正如她在秋晚后所说:“从没觉得自己有多厉害,只是不想让相信我的人失望,也不想让自己后悔。”这份朴素的坚持,或许比任何“逆袭传奇”都更动人。未来的她,或许仍会面临质疑,但只要这份初心与努力不丢,就一定能在更多舞台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毕竟,真正能定义一个人的,从来不是别人的评价,而是自己永不停止的成长。
来源:90后生活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