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的千年传奇:从五德之禽到全球文化印记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8 17:15 1

摘要:鲁国的田饶给鲁哀公打工多年,却得不到重用。有一天,田饶忍无可忍,向鲁哀公摊牌了,说:“您看过鸡吗?鸡有五德,头上戴冠,文也;鸡脚有力,武也;敌人在前敢于打斗,勇也;看到食物相互招呼,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可您每天拿它煮汤喝,这是为什么?因为它养在鸡圈里,离得

鲁国的田饶给鲁哀公打工多年,却得不到重用。有一天,田饶忍无可忍,向鲁哀公摊牌了,说:“您看过鸡吗?鸡有五德,头上戴冠,文也;鸡脚有力,武也;敌人在前敢于打斗,勇也;看到食物相互招呼,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可您每天拿它煮汤喝,这是为什么?因为它养在鸡圈里,离得近啊!”说完,田饶向鲁哀公辞职,说我不当“鸡”了,要像天鹅一样飞走了,今天你对我爱搭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之后,田饶跳槽去燕国,当上宰相。在这个故事中,田饶称赞鸡为“五德之禽”,却不愿活得跟鸡一样,只因每个人对鸡司空见惯,即便每天都离不开它,也不会重视它。然而,作为人类饲养最普遍的家禽,鸡在中国历史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身兼文、武、勇、仁、信的“德禽”,与先民相伴,一同淌过历史的河流,走过漫长的岁月。家鸡的祖先,是一种被统称为“原鸡”的野生动物。直到今日,中国的广西、云南、海南等地,以及南亚、东南亚的印度、斯里兰卡、缅甸、越南等国的森林中,还生活着好几种尚未进化的原鸡。这些原始形态的鸡头上多长着肉冠和肉垂,羽毛艳丽,后肢强健,趾端有钝爪,翼短,可在草地上作短距离的低飞。人类祖先对原鸡进行驯化和饲养,逐渐将其培养成了家鸡。而说起鸡在世界各地的传播,更是堪称人类历史上的奇观。据英国学者艾丽丝·罗伯茨所述,家鸡可能是以亚洲为起源地,踏上了“征服”世界的道路。公元前2000年,鸡已经从印度河流域传到了伊朗,然后沿着中东沿海岸线到达希腊,再越过爱琴海到达意大利。另一条路线是,鸡从中国出发北上,通过“草原丝绸之路”进入欧洲。无论是哪条路,当鸡来到地中海地区时,迈锡尼人、米诺斯人和腓尼基人经营的海上贸易路线,将这些家禽带到欧洲各地的城镇中。另外,根据基因研究,在大洋洲、美洲的鸡中,也可以发现人类及其家禽远渡重洋迁徙的踪迹。这表明,早在大航海时代之前,太平洋岛民就与美洲有过接触,甚至将家禽传入美洲。另一方面也说明,鸡这种家禽易于饲养,繁殖能力极强,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是人类必不可少的蛋白质与脂肪来源。现在,世界上有人繁衍生息的地方,几乎都可以看见鸡的身影,很多人一日三餐,都离不开鸡。考古发现表明,中国是最早驯养家鸡的文明之一。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河北武安磁山遗址、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中,都出土有大量的鸡骨。其中,磁山遗址中的鸡骨主要是跗蹠骨,即鸟类腿以下到趾之间的部分,这类骨骼可以较好地保留下来。专家发现,从这些鸡骨中可以看到先民有意识挑选的痕迹,可见其很可能属于驯养的早期家鸡,而其年代约在公元前5400年,距今已有7000多年。▲[清]任伯年《群鸡紫绶图》。图源:网络当古希腊思想家在辩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哲学难题时,中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在鸡鸣声中,悟出了一套治国理想:“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当古不列颠人沉溺于斗鸡,禁止食用鸡肉时,中国的智者从生活中汲取灵感,解决了“鸡兔同笼”的数学名题。在中国人的词典中,有一种得势,叫“鸡犬升天”;有一种小事,叫“鸡毛蒜皮”;有一种勤奋,叫“闻鸡起舞”;有一种无趣,叫“味如鸡肋”;有一种警告,叫“杀鸡儆猴”……当然,还有一种霸气叫:雄鸡一声天下白!全文完。参考文献:[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华书局,2022[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明]徐光启:《农政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谢成侠:《中国养禽史》,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英)艾丽丝·罗伯茨:《驯化:十个物种造就了今天的世界》,读者出版社,2019李零:《十二生肖中国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0- END -作者丨南朝子云编辑丨艾公子原标题:《作为顶流的鸡》

来源:中土岛SxYd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