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厨师便又答道:“回禀万岁,花椒虽多处都有,可咱这儿的六月花椒却与众不同,它不仅独具双耳,用于佐料,不但能使肉菜鲜美,且有去腥、杀菌功能。用于中药,又有温中散寒、暖胃除风、消满解胀、化痰止咳、破血通经、止痛等功效,更有杀虫、除菌、消毒止痒的功能,我们这山大沟深缺
凤椒传奇
文/曲歌
厨师这才明白传己见驾的原委,急忙回答道:“万岁,也许是因小民在菜肴之中放了咱们这一带满山遍野生长的六月椒……”
“什么?六月椒?此物难道是仙丹灵药?”还不等厨师的话落,唐玄宗便接住话头追问道。
厨师便又答道:“回禀万岁,花椒虽多处都有,可咱这儿的六月花椒却与众不同,它不仅独具双耳,用于佐料,不但能使肉菜鲜美,且有去腥、杀菌功能。用于中药,又有温中散寒、暖胃除风、消满解胀、化痰止咳、破血通经、止痛等功效,更有杀虫、除菌、消毒止痒的功能,我们这山大沟深缺医少药的地方常常用它治病,做饭菜使上它百利而无一害。”
玄宗一听更是龙颜大悦,急命贴身太监将自己的一件红袍赐予厨师,以谢其救驾之功。又心想:莫非是这古道山村处有神仙显灵,不仅使朕龙体得安,不日又可平息叛贼?何不趁热打铁,在此感激神灵,上香许愿。想到这里,当即问厨师道:“你们这里可有显圣的神庙?”
厨师回道:“禀万岁,我们村旁的桃花岭正有一个关公庙,终日香火旺盛。”
关公,名羽,字云长,三国时期的蜀国大将,以其“忠、义、仁、勇”的形象而名扬四海,自隋以来便越来越成为影响颇大的人神,不少地方都建有他的神庙,安史之乱,更使唐玄宗对关公崇信培加。唐玄宗立刻让厨师当向导,吩咐随行太监、护卫一行人等浩浩荡荡朝桃花岭而去。
由于龙体转安,心情舒畅,唐玄宗更觉这里山青水秀,景致非凡;于是,他将厨师叫到自己身边,一边前行,一边请厨师介绍这方故道之地的风情。这厨师便抓住时机向玄宗一行叙说起“神仙娘娘洒降凤椒普救众生”的传说,又指着村前不远处的霸王山,说起“霸王山和白皮松”的传说,使玄宗皇帝更产生了对这方山野故道之地的好感。来到桃花岭上,又见山岭之上桃林硕果摇枝,百草滴翠,掩映于林木之中的关公庙果然香火甚旺。玄宗一行急忙虔诚之至地走进庙内上香、跪拜,再三祈求这位神武的关圣尽快显灵,以平息叛乱,维护李唐江山和自己的皇权永固。进香许愿毕,唐玄宗又欣然提笔,为关公庙留下幅楹联。
其上联为:
救国救民同登福地
对于下联则在当地有着不同的传说,一说为“再造盛世剿贼平叛”,又一说是“剿贼平叛除奸复国”。不过其意却颇为一致,就是抒发唐玄宗发誓剿灭安史之乱的决心。
据说正是因唐玄宗赐予当地厨师的那件红袍,凤县六月花椒便从此有了“大红袍”这一雅号。后来,当地人又将玄宗亲笔题写的楹联制成金字匾联,悬挂在桃花岭的关公庙上。由于关公汉封侯,宋封王,清顺治九年(1652)又被谥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其职责和功能随着崇信的不断升温,武圣人、武财神、佛教护法伽蓝、道教伏魔天尊、百姓护佑神等等的称谓有增无减,当年的关公庙后来又改名为关帝庙,直到公元一千九百六十年中期发生的“文革”浩劫中关帝庙遭毁,仍有一当地匠人于夜半时分将其上联收藏于家中,成为佐证这一史实的遗传。
5
话说清末年间,四方之人皆知,巍峨峭拔的秦岭犹如界碑,将凤州与关中,黄河与长江划分;又使温带与亚热带的气息在这里相互浸濡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于是便盛产了诸多名、优、土、特物产。比如以色泽鲜红、粒大、肉厚、麻味悠长、清香浓郁的 “大红袍凤椒”, 已被看作“花椒之王”,为四方商贾所青睐。
以上图自网络
光绪二十六年六月十八日(7月14日)八国联军侵占天津,一路烧杀掠抢。七月十九日(8月13日),八国联军向北京发起攻击,炮声震撼了紫禁城。七月二十一日凌晨,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的枪炮声中,慈禧为了保全性命,置国家危难于不顾,带着光绪皇帝、皇后、瑾妃、大阿哥溥隽等换了便装,分乘三辆马车,仓惶离开紫禁城,开始了一年零四个月的逃亡生活。
刚开始西行逃难的时候,路上到处是溃散的官兵,老百姓也是流离失所,慈禧一行根本无人接应。由于只顾逃命,所有的御用被服和食物都来不及准备,慈禧和光绪不得不丢弃惯常的威严高贵,与逃难平民别无二致地晚上只能委身于没有被褥的土炕上,白天穿着沾满尘垢的衣服,更谈不上享用美味御膳了。就这样,这支仓惶的皇室队伍,由马玉昆率领1000余名护驾官兵以及神机营、虎枪营部分官兵保驾,经南口、居庸关、怀来县、宣化府、阳高县、大同府、代州、忻州,于八月十七日到达山西太原。
慈禧原打算落脚太原,但是正赶上山西大旱,供给困难,又听说德法联军要进入山西,如惊弓之乌的慈禧又决定转往陕西西安。闰八月八日,慈禧继续西逃,不过这段行程已经没有当初离开北京时的慌乱和狼狈,随行人员和官兵都大有增加,大小官员更是尽心尽力,沿途官兵肃立护卫。慈禧的大队人马于光绪二十六年九月初四日到达西安。
慈禧西逃以上图自网络
这位“老佛爷”过惯了奢侈的日子,逃到西安更是越来越显摆无度,刚到西安时,她选择了在抚台南院居住,后来嫌地方太小不够用,又搬到北院,作为自己和光绪皇帝的行宫; 没有多久,又将马车换成了八抬大轿,护驾官兵也用上了当年乾隆皇帝出巡时使用过的仪仗、龙旗以壮声色;每天吃饭,仍分荤局、素局、饭局、茶局、点心局等。每局设管事太监一人,厨师十来个,统一由总管大臣荣禄管理;为了保障“老佛爷”能喝到新鲜牛奶,还专门在西安行宫饲养了6头奶牛。就这样,每天花掉200多两银子,慈禧还说是“俭省多了”。这样的日子过腻了,“老佛爷”又挑选着品尝陕西的特产名吃,“大红袍”花椒自然成为必备之物。
一日,慈禧不知是用膳不慎,还是外出游玩受了风寒,在郊外巡游途中突然腹痛难忍、龙颜大变。正在这时,当地一位药铺的老者端来一小碗汤药献于慈禧,慈禧喝下后,顿觉麻味悠久,神清气爽,痛感全消,慈禧非常高兴,便问老者汤药为何物熬制。
这位老者本是一位满腹经纶之人,便向慈禧引经据典娓娓道来“大红袍”花椒 的千年传奇道:“明代僧宗林的咏《花椒》诗云‘调浆美著骚经上,涂壁香凝汉殿中,鼎餗也应加此味。莫叫姜桂独成功’,说的是花椒与姜桂一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烹调原料。
《本草纲目》又说,‘秦椒、花椒始产于秦,……生青熟红,大于蜀椒’。可见,两千多年来,花椒一直是陕西的著名特产。而这汤药是小民专从本省凤州采购而来的大红袍花椒,它被称为‘花椒之王’,用它熬制成汤药和作为佐料,具有温中散寒、暖胃除风、消满解胀、化痰止咳、破血通经、止痛等多种功效。”慈禧听后大喜,遂赐椒名为“凤椒”,并将其封为御用贡品。但不知是因口头流传之误,还是喜爱凤椒的凤州土著的有意为之,这一传说后来又演变成了慈禧太后沿古道北上途经凤州时,当地的一位村姑采摘了几粒花椒熬制成汤,为慈禧解除病痛的另一个版本。
作者简介:曲歌,本名张革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新闻工作,原为凤县广播电视台主任编辑。上世纪七十年代公开发表文学作品,曾获陕西省首届儿童文学优秀奖及多种征文奖、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报等中省市报刊,入选新华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作家出版社等出版的文集,作品入选陕西省文联《陕西百年文艺经典》等;著有散文集《山地风流》,童话集《少年奇遇记》,长篇小说《山地子孙》,散文集《凤州漫记》《五十年追梦》;在中省市媒体发表各类新闻作品万余篇。先后获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一、二等奖、摄影铜奖,陕西新闻奖好标题;中国世纪大采风征文金奖、银奖等,并被授予“金奖作家”、“全国百佳新闻文化工作者”称号;首届记者节被授予“宝鸡市优秀记者”称号;退休后获“宝鸡市最美老人”、“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宝鸡市社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宝鸡市最美五老”等称号,现为凤县老年学学会党支部书记、县关工委委员。
来源:虚谷斋张革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