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秋十月,国庆、中秋、重阳三节接连而至,让人们在畅享“长假”喜悦的同时,也得以领略秋日的风光美景。其实不仅在中国,秋日对于世界各国而言,都有着独一无二的特殊意义。它不仅是季节的转换,更是丰收、感恩与纪念的时节。世界各地的人们以不同方式庆祝这个金色季节,展现文化
秋日中的世界“节庆”
云 浪
金秋十月,国庆、中秋、重阳三节接连而至,让人们在畅享“长假”喜悦的同时,也得以领略秋日的风光美景。其实不仅在中国,秋日对于世界各国而言,都有着独一无二的特殊意义。它不仅是季节的转换,更是丰收、感恩与纪念的时节。世界各地的人们以不同方式庆祝这个金色季节,展现文化的多样与情感的共通。
中国中秋节团圆赏月,德国啤酒节举杯欢庆……这些节日虽形式各异,却都承载着人类对秋日的感激、对团聚的渴望和对自然的思考。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灿烂的秋日庆典,感受节日背后的文化温度与传统魅力。
丰收喜悦
秋日的全球回响
当北半球的风物染上清寒的色调,当首片梧桐叶悄然旋落,人类文明便步入了一年中最富思辨意味的季节——秋季。这一季节得以超越地理与文化的隔阂,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根植于其层次丰富的象征内核:它既是自然慷慨馈赠的丰收高潮,也是生命循环中关乎成熟与凋谢的深邃寓言,还是深植于集体意识中,关乎回馈、省思与转折的精神仪式。
从自然维度审视,秋季展现了能量流转与平衡的非凡景象。炎夏的炽烈逐渐柔和,严冬的凛冽尚未抵达,气候达成一种珍贵的均衡。此种宜人的物理环境为人类活动创造了优越条件,然而更深层的联结,源于秋季与农业文明演进的共生性。亘古以来,人类洞察到一条永恒法则:春播与夏长,必于秋季完成其使命——农作物的凝萃与收获。正是这种与生存福祉直接相关的禀赋积累,使秋季在绝大多数农耕文化中被赋予了神圣光环。中国古代智慧将“秋”与“五行之金”相契,强调其“收敛”与“成物”的禀性;西方传统则视秋分(Autumnal Equinox)为光暗均分的时刻,象征自然由勃发外向转为沉静内观。这种跨越文明疆界的认知同步,奠定了秋天作为全球性文化符号的基石。
秋季庆典的全球性普及,正源于此种共通的生存体验与自然律动。自北欧至东亚,由美洲至非洲,虽作物种类与收割时序各异,但“丰收”作为核心主题却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这些节日起源于先民对自然厚赐的原始感激,以及面对无常天时祈求护佑的集体心理。譬如,英国的丰收节(Harvest Festival)根植于农人对丰饶土地的敬谢;中国的中秋节萌生于农耕文化对月亮的礼赞与秋收后的欢庆。这些节日于不同大陆独立萌发,却孕育出相似的情感结晶,清晰地表现出人类与自然关系的认知共性。
纵使表现形式多姿多彩,全球的秋季节日仍呈现出深刻的相似性。首要特征在于其浓烈的“感恩”导向——无论对象是上天、祖先抑或是社群本身。此种感恩既针对具象的收成,如五谷、硕果,也涵盖了无形的赠予,如安宁、康健。其次,秋季仪式普遍强调“团聚与共契”。于气候转凉、黑夜延展之前,人们本能地汇聚一堂,借助共食、共饮以强化社会纽带。此外,此类节日往往交融着“欢庆与情思”的双重气质:既有丰收游行与歌舞的酣畅,亦含祭扫先茔、追怀往者的肃穆。这种悲欢交织的独特情致,恰与秋天本身的命运叙事相呼应——于极盛绚烂之后,坦然面对凋落与沉淀。
值得关注的是,在全球文化的氛围中,秋季节日多承担着“过渡礼仪”的社会功能。它们协助共同体从活跃的生产周期平稳转入静谧的冬藏阶段,由外在开拓迈向内在整合。通过燃点烛火、分享传说等特定仪式,人们得以共同疏导对黑暗与寒冷的忧惧,并再次确证文化传承的绵延不绝。正是这种对生命周期的深刻领悟与共同体验,令秋天的庆典超越了地域的局限,成为人类文明时序中一段不可或缺的华彩乐章。
秋日是丰收的季节(图源:新华社)
东亚秋韵
传统节庆与文化共鸣
东亚地区的秋日庆典,深深植根于悠久的农耕文明与儒家文化传统,在共享相似的历法与自然观的同时,又展现出各国独特的文化个性与社会功能。中、日、韩、越四国的秋季节日,既承载着丰收感恩、家庭团聚的共通主题,又在仪式、食物与象征意义上各具风采,共同构成了一幅绚烂多元的文化图卷。
在中国,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节日。其起源与古老的月神崇拜和秋收庆贺紧密相连。节日核心围绕“团圆”与“明月”展开,家人聚首共赏圆月,分享象征圆满的月饼。此外,点亮灯笼、猜灯谜、放灯笼等习俗,也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民俗趣味。月饼的种类与风味因地而异,从广式莲蓉到苏式鲜肉,无不体现着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中秋节不仅是一个家庭仪式,更承载着中国人对和谐、圆满与家族联结的深刻情感寄托。
中秋赏月(图源:新华社)
在日本,秋季的庆祝活动则体现出对自然馈赠的静默感恩与审美情趣。同样源于中国的赏月传统,在日本演化为“月见”,也被称为“十五夜”,一般在农历八月十五夜及九月十三夜。与中国的喧闹团圆不同,月见更注重静谧的观赏与冥想。人们会在窗前供奉“月见团子”、芒草和当季果蔬,默默敬谢月神与丰收。此外,各地还会陆续举办“丰收祭”,通过游行与传统表演表达对历史与自然的敬意。
日本月见节的传统美食——“月见团子”
韩国的秋夕则是规模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秋夕的核心是“茶礼”与“省墓”,即在家中摆盛宴祭祀祖先,并前往祖先墓地进行扫墓和除草,表达对先人的深切怀念与感恩。节庆食品尤为独特,如用新米制成的松饼、芋头汤等。人们还会跳起传统的圆圈舞,进行摔跤、拔河等民俗活动,强化社区纽带。秋夕深刻反映了韩国文化中对祖先崇拜、家族荣誉与集体价值的尊崇。
在越南,同样于农历八月十五庆祝的中秋节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趣味,被誉为“儿童节”。节日氛围热烈欢快,核心活动围绕儿童展开:孩子们会手提各种造型的灯笼在街头游玩,表演舞狮,参与歌舞活动。父母会为孩子准备玩具与特色节日食品,如月饼、糯米糕等。此外,越南方形月饼的内馅与造型也与中国有所不同。这一节日不仅蕴含月圆人团圆的传统寓意,更强调对下一代的爱护与期望,别具社会教育功能。
东亚的秋季节日虽共享相似历法源头与感恩团圆的底色,却在历史流变中发展出迥异的节庆风貌:中国重家族伦常,日本尚自然幽寂,韩国尊祖先传统,越南则偏重孩童欢趣。这些节日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东亚文化内部既关联又多元的精神世界,成为理解该区域文化独特性的重要窗口。
欧洲秋赞
丰收、团聚与欢庆的演奏
欧洲各国的秋季节庆活动,充满了对丰收的感激,对团聚的喜悦,并由此延伸出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从精致的美食到精酿的美酒……展现出了西方世界对秋季丰收后的多元诠释方式,构成了另一幅丰富多彩的庆典图景。
在英国、奥地利等国家,每年的9月至10月会陆续拉开庆祝丰收节的序幕。对于欧洲国家来说,丰收节是一个非常古老的传统,旨在庆祝农作物丰收的结束。各地庆祝方式不同,常见的活动包括制作丰收冠(用谷物、水果和鲜花编织的装饰)、盛大的社区聚餐等,当地人通过享用新鲜的食物,体现了对土地和农业的感恩之情。
在德国,秋季的焦点则属于举世闻名的慕尼黑啤酒节(Oktoberfest)。这一为期16天至18天(从9月末至10月第一个周末)的盛会,最初源于1810年巴伐利亚王室的一场公众婚礼庆典,现已演变为全球最大的民俗节日之一。其核心是欢乐的社群狂欢与啤酒文化。人们身着以连衣裙与皮裤为代表的传统服饰,涌入巨大的啤酒帐篷,享用一升装的啤酒、烤鸡、扭结饼和白香肠。现场还设有大型游乐设施和传统音乐表演。啤酒节不仅是狂欢的盛宴,更是巴伐利亚特色文化与社群凝聚力的盛大展示。
德国慕尼黑啤酒节是享誉全球的秋季庆典(图源:据新华社)
欧洲的地中海沿岸是世界著名的橄榄产地,每年的10月至11月间,在橄榄成熟季时,法国、意大利、希腊等国的乡村会举办热闹非凡的橄榄收获节,游客可以参与或观看橄榄采摘、参观古老的榨油坊、品尝当年新鲜压榨的特级初榨橄榄油,再搭配当地的面包、奶酪和葡萄酒,一场源于丰收的美食节日之旅就此展开。
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希腊等国在橄榄收获季会陆续开展节庆活动(图源:新华社)
纵观欧美,秋季庆典与秋日丰收密不可分,这些节日共同绘就了一幅西方世界以多元方式回应季节更迭、收获的文化图景,展现了其内在的多样性与活力。
南境秋颂
多元文化交汇的盛景
与北半球各地在公历9、10月步入秋季不同,南半球的秋季则集中在每年的3月至5月间,这些土地正从炎夏转向凉季,收获的节奏与感恩的庆典也因此独具特色。从南美洲的热情奔放,到非洲大陆的古老仪式,再到澳洲的多元融合,这些地区的秋季节日展现了人类文化与自然时序丰富多样的互动方式。
在阿根廷,门多萨省的葡萄收获节是全球最负盛名的丰收庆典之一,于每年2月底举行。这场盛会完美融合了欧洲传统与拉丁激情,核心活动是盛大的花车游行与选美,当选的“丰收女王”将加冕。但其最独特的环节在于“祝福果实”仪式,人们以歌舞和表演感念自然的恩赐,庆祝葡萄的丰收与新酒的诞生,充分体现了该地区作为世界级葡萄酒产地的文化认同。
在非洲,位于南半球的南非,其秋季的庆典别具特色。例如,在西开普敦省,许多小镇会举办葡萄酒丰收节,这反映了南半球葡萄的收获季。与此同时,赞比亚的恩克瓦拉节则在每年的2月末举行,作为感恩丰收的古老仪式,展现了非洲文化中对自然馈赠的敬畏。酋长会主持仪式,品尝当年的第一颗果实,民众则以雄壮的舞蹈和鼓乐庆祝,感谢上苍与祖先的庇佑,体现了人与土地、传统的深刻联结。
澳大利亚作为南半球的重要代表国度之一,其秋日庆祝则体现出移民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交融。许多葡萄酒产区会在南半球秋季的葡萄收获季举办丰收庆典,人们通过品鉴新酒、享受美食和音乐来庆祝葡萄的丰收。同时,当地传统的文化中也存在与季节变换相关的仪式,如某些部落会举行集会,感谢土地并提供“回归季节”(即秋季)的来临,通过歌舞和故事传承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古老智慧。这些活动共同展现了澳大利亚多元文化背景下对土地和收获的共同敬意。
尽管南半球的秋季在时间和气候上与北半球迥异,但其节日内核依然呼应着人类共通的情感:对自然馈赠的感恩、对社区联结的重视以及对文化身份的延续。这些分布在地球南端的庆典,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为全球秋季文化图谱添上了灿烂而重要的一笔。
敬告:本文已经成都日报授权转载,未经原发媒体成都日报授权,请勿转载!
来源:方志四川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