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北京市花样滑冰锦标赛于10月7日在国家残疾人冰上运动比赛训练馆落幕,这项被业界誉为“青少年花滑摇篮”的赛事,再次以专业化和国际化标准引发关注。
2025年北京市花样滑冰锦标赛于10月7日在国家残疾人冰上运动比赛训练馆落幕,这项被业界誉为“青少年花滑摇篮”的赛事,再次以专业化和国际化标准引发关注。
北京市滑冰协会理事李京锐表示,“从制冰水平到保障服务,从裁判团队到打分系统,我们完全对标全国赛事,甚至国际比赛,让这些参赛的青少年运动员提前适应了职业赛场环境,帮助他们在公平竞争中快速提升技术和比赛水平。
赛事体系 构建人才成长金字塔
本次赛事设有青年组男女组、少年男女甲组、少年男女乙组、少年男女丙组共8个竞赛组别,比赛项目为单人滑。其中,青年组和少年甲组比赛内容包括短节目和自由滑,少年乙组、丙组则为自由滑。共有来自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房山区、大兴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9个代表队的65名选手报名参赛。
回顾这项赛事的发展历程,李京锐感触颇丰,北京市通过“联赛、冠军赛、锦标赛”三级选拔体系,构建了覆盖8至18岁青少年花滑选手的竞技和选拔通道。现在13岁组别的选手很多都是从8岁起便通过这种以赛代练的赛事体系积累经验并崭露头角的新秀。“这些孩子中,有些已经是北京专业队运动员,也是国家队后备力量。
对标国际 打造高水平竞技舞台
从国产化的国际标准器材到社会化培养体系,市花滑锦标赛的成功印证了“专业化办赛+市场化运作”的可行性。正如很多参赛选手赛后感言:“好像和世界冠军滑的是同一块冰”,这项比赛在软硬件方面都对标全国和国际职业赛事,让青少年选手受益良多。
赛事场地是曾经举办过冬残奥会的场馆,场馆内设有宽敞舒适、功能齐全的更衣室和体能房,配备了专业的吹风机和烘干机,即便是青少年选手也可以享受到国际标准的场馆条件。比赛规程完全参考国际滑联的最新竞赛规程,裁判员全部是国家级和国际级裁判。音响、空调等设备也媲美顶尖赛事。
“可以说从我们这比赛走出去的小运动员,无论到哪里比赛都不会有陌生感,也能消除紧张情绪。在这种专业化的软硬件条件下比赛,能让孩子们更安心,专注于发挥自己的水平。” 李京锐说。
淡化成绩 搭建高水平“花滑派对”
“我们的联赛三人一组,人人有奖牌。”李京锐分享的办赛细节,折射出赛事“重参与轻竞技”的初心。通过全年无休的赛制(3至12月)、开放的国际报名通道以及直播公开的判罚过程,北京市花滑协会将比赛打造成“大party(派对)”,吸引更多青少年参与。这种“以赛代练”的模式,既降低了功利化压力,又通过国家级裁判的现场执裁,让选手和教练明确技术标准和未来提高的方向。
“北京的孩子从不丢学习。”李京锐指出,选手们利用业余时间分散训练、假期集中集训的模式,既保障了学业又提升了竞技水平。这种“社会化培养+职业化选拔”的路径,让家长看到“花滑不仅是运动,更是终身爱好”。14岁女单选手王一涵的案例极具代表性——她在2024年国际滑联青年大奖赛实现中国女单金牌零的突破,而她的日常训练仍与普通中学生同步。
李京锐认为,对于花样滑冰项目来说,目前北京市体育局建立的赛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被业界认可,北京市花滑锦标赛已经成为本市花滑后备力量的人才库。越来越多有天赋的优秀选手通过这项比赛脱颖而出,并不断挑战更高的竞赛舞台。
来源:子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