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义是路。路,是物质的、具象的。是人、畜、车辆反复行走碾压所形成的坚实而平坦的地表痕迹或轨迹。正如鲁迅所云:“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乐之斋随笔
解析《道德经》玄学之谜十一
道=规律
周述华
解读《道德经》,就要首先弄清什么是“道”,这是最重要的问题。不清楚什么是“道”,就无从谈起《道德经》。
那么什么是“道”呢?
“道”,就是事物的运行规律,“道”=规律。
这一结论,是笔者在《我释老子》一书中得出的。因为“道”与规律的特征、功能,完全吻合。
今天,就“道”与规律的渊源问题,进行解析与论证。
道,本义是路。路,是物质的、具象的。是人、畜、车辆反复行走碾压所形成的坚实而平坦的地表痕迹或轨迹。正如鲁迅所云:“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路,具备了人、畜、车辆顺利通行的功能,从而成为由此及彼的必经之路。
中华民族的先哲,依据路的特征特性、功能作用,将路升华为“道”,用“道”来代表万物的运行轨迹。也就是说,用“道”来代表万物的必经之路、必行过程与必然趋势。所以“道”实际上就是事物的运行规律。
“道”,源于路,而又高于路。体现了字与义的渊源,显示了原来具象的“路”,已经升华成抽象的哲学领域的“道”。
中国的文字,是由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而形成的,字与义之间,有着严谨的关联性与合理性,能够准确地体现出字与义的渊源。
所以,中国的文字,是字与义渊源明确、文理清晰、逻辑合理、魅力无穷的独特文字,体现了中华民族创造文字的伟大智慧。
“道”进入了哲学领域,就具备了哲学意义。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其本质探究,是研究事物的最初原因、真理以及本体,以此来揭示世界的普遍规律。
因此,“道”就是规律。《老子》用五千言所论述的“道”,就是在论述事物的运行规律。
“道”就是规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社会实践中,处处皆有体现。例如:
把探索事物的运行规律,谓之求道。
把领悟事物的运行规律,谓之悟道。
把认识事物的运行规律,谓之识道。
把认识并把握运用事物的运行规律,谓之得道。
把违背事物的运行规律,谓之背道。
以及顺道者昌,逆道者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不胜枚举。所有这些个“道”,体现的都是事物的运行规律。
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人类对事物的运行规律,进行观察认识、把握运用的历史。这是人类与其他物种的根本区别。
规律一词,源于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公元前544年—前483年)《论自然》一书。
赫拉克利特认为,世上一切事物,都在运动变化之中,他提出了“万物皆流,无物常在”的观点,认为火是万物变化的本原。宇宙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火,按一定的尺度燃烧、一定的尺度熄灭,并把这种尺度与规律,称为“逻各斯(Logos)”。
他认为,“逻各斯”是一种隐蔽的智慧,是世间万物变化的微妙尺度和准则,他不仅是客观世界的规律,也能支配人的主观世界,是人人都可以共有的。人的智慧,就在于驾驭“逻各斯”,即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运行规律。
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学说,在西方的哲学史上,是最早体现规律内涵的哲学词汇。遗憾的是,他并没有认定规律是万物之原,而是选择了“火”。
规律一词,虽然出于赫拉克利特,但他晚出生老子(约公元前571年—约前471年)约20年,故《老子》书成之际,《论自然》甚或还未面世。况且那时的通讯、交通都处于原始状态,十分落后,东西方几乎没有往来。所以规律一词,在那个时代,是不可能传到中国的。
直到西方的传教士到中国传教,《圣经》的译者把规律一词翻译成“道”。从此,“道”就是规律,才在西方的《圣经》中得到运用与证实。规律一词,也才开始在东方传播。
随着现代科学的快速发展,规律一词很快成了人人皆知的词汇,人人皆有把握运用的经历与体会。这是中西方文化得以快速交往、高度融合的体现。
宇宙万物皆有“道”,都在按自己的运行之道而运行,这个“道”就是规律。
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发明家,他们所探索、研究、追求的,就是事物的运行之道,即规律。人类所有的科技成果与发明创造,都是从认识事物的运行规律开始的,直至把握运用了规律,才能获得成就。
“道”就是规律,不但被西方的先哲所认可,而且早在中国的《易经》(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中,就有体现,就有运用。
《易经》的创始者伏羲(约前7700年—约前7500年),通过仰观天文,俯察地法,创立了八卦,为我国的天文历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周文王姬昌(前1152年—前1056年),在八卦的基础上,演绎成了六十四卦,并撰写了卦辞、爻辞,而成为《周易》。里面有多处用“道”字,来体现事物的运行规律。
天文历法,如年、月、日的时间划分,二十四节气等,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就制定出来了,这就是先哲最早寻求事物的运行规律,来指导农耕、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典型范例。
《周易》里《象传》《彖传》《文言传》的传词里,也有很多处用“道”字,来体现事物的运行规律。例如:《周易·乾第一·彖传》:“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和大和,乃利贞。”
意思是:天体的运行之道,使万物各自都处于相应的生存状态,各自保持着应有的特征特性,一切都是那么的和谐自然,体现了天体的运行之道,是普利万物的正道。
“乾道变化”,就是天体运行规律所展现的各种变化。如日落日出,月圆月缺等。这些变化,导致了大地气候环境的变化。如冷暖寒热、春夏秋冬、冰山雪地、沙漠雨林等。大地的这些变化,是大地生化孕育、生长繁衍万物的必要条件。而这些条件,都是天体运行规律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周易·坤第二·文言传》:“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
意思是:“大地的运行之道,是顺从、秉承天体的运行之道而形成的。”换言之,大地的运行规律,是依据天体的运行规律而形成的。例如:大地的冷暖寒热、春夏秋冬等,是太阳对大地照射的部位、角度与时间的不同,所出现的必然结果。故曰“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
《周易·坤第二·彖传》:“至哉坤元,万物滋生,乃顺承天。”
意思是:“大地生化孕育万物的功能达到了极致,使万物得以滋生繁衍,是因为大地顺从、秉承天体运行之道的结果。”
“乃顺承天”,是顺从、秉承天体的运行之道而行之。换言之,就是大地的运行规律,是顺从、秉承天体的运行规律而生成的。
如:太阳对大地照射的部位、角度与时间的不同,便使大地生成了不同的“和气”环境。不同的“和气”环境,生化孕育、生长繁衍了不同的物种。
大地的这些运行规律,都是天体的运行规律所导致的必然结果。故曰“至哉坤元,万物滋生,乃顺承天”。
老子洞察到了这些规律,所以,在《帛书》第69章(传世版第25章),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阐明了人与地、地与天、天与道,道与自然,是顺从、秉承的从属关系。这些关系,体现的是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
“道”(规律),是万物唯一共有的、抽象的东西。故老子用“一”来表示。例如,《帛书》第2章(传世版第39章):“昔日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为正。其致之也……”
这个“一”,就是“道”,就是规律。
意思是:“以往得到了‘道’的有:天上的繁星得到了,就能各行其轨,各司其位,秩序井然,繁而不乱,使天空清晰分明。大地得到了,江河湖海、山川平原,就会平静安宁,各尽其职,使万物得以滋生。人的神志得到了,就会聪颖灵慧。山谷得到了,就会有水来充盈,侯王得到了,就能成为正统的国君。这都是‘道’的使然……”
“一”所代表的“道”,就是事物的运行规律。万物都在有规律地运行。所以,规律是万物唯一共有的、抽象的东西。万物都是规律的使然。
另一个万物唯一共有的、具象的东西是宇宙,老子将其称为“一”。例如:《帛书》第5章(传世版第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个“一”,就是宇宙。
是“道”(规律),使天上的繁星各行其轨,各司其位,秩序井然,繁而不乱,从而形成了既对立又统一的宇宙整体。世界上只有一个宇宙,万物都在宇宙之中。
老子用“道生一”,断定了是“道”(规律),生成了宇宙。
“一生二”的“二”,是太阳与地球。
因为在宇宙中,只有太阳与地球,是生成人类与地球上亿万物种的两个星球,与其他星球无关。
“二生三”的“三”:是太阳炙热的阳气,与地球寒冷的阴气,交融中和,所生成的第三种物质“和气”。“三”指的是“和气”。
“三生万物”:是“和气”生成了万物。
由于太阳对地球上的不同部位,所照射的角度与时间的不同,便产生了不同的“和气”环境。例如:
气态“和气”,即地表之上气态物质的“和气”环境。
固态“和气”,即大地表层固态物质的“和气”环境。
液态“和气”,即地面水系液态物质的“和气”环境。
这些不同的“和气”环境,生化孕育了不同物种,故曰“三生万物”,就是“和生万物”。
老子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论证了是“道”生成了宇宙。是宇宙中的太阳与地球,生成了地球上的“和气”。是地球上的“和气”,生成了亿万物种。
老子只用13个字,就精准地表达了宇宙万物的生成关系。用词精炼,言简意赅。体现了老子驾驭语言的高超艺术。
这些生成关系所体现的,就是事物的运行规律。
老子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在不同的章节里,对“道”给出了不同的论断:“佁万物之宗”“天地之根”“象帝之先”“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这些论断,断定了万物都是“道”的使然,“道”就是造物者,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从而彻底否定了神创论,体现了老子是人类发展史上最早的、最伟大的无神论者。
因此,“道”(规律),是人类可以认识并把握运用的实践哲学。这已经被古今人类的各种发明创造与科技成果证实。并非像王弼解译的“不可道,不可名”的玄学。
这些在老子的著作中处处都有体现。例如,《帛书老子》第46章(传世版第2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似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恒也。”
这段的中心意思,讲的是万物都是对立的统一体。这就是万物永恒不变的运行之道,这就是规律。
又如《帛书老子》第4章(传世版第40章):“返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意思是:“循环往复,是道的动态性质。柔弱细微,是道是作用方式。天下之物,生于原有的物种。而原有的物种,生于无。”
“返也者,道之动也”,所表达的是“道”的运行规律,是动态的、循环往复的。
“弱也者,道之用也”,所表达的是“道”的作用规律,是以柔弱细微的方式进行的。
“天下之物生于有”,所表达的是天下之物,是由原有的物种,通过遗传的规律进行繁衍的。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人生人,畜生畜。
“有生于无”,表达了物种的生成,是从无到有,有规律地生化孕育出来的。体现的是物种的生成规律。
老子为了用自然规律,教育人类、特别是统治者,有25章30处,用“是以圣人……”的笔法,来赞誉、论证无私的圣人,是如何对待人民百姓的,是如何治理国家的,体现了无私圣人的思维规律。例如,《帛书》第51章(传世版第7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舆?故能成其私。”
老子用拟人的笔法,先赞誉天地,不是为了自己生存而生存,所以才能够长生。再以此道理,赞誉圣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圣人无私无欲,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百姓的利益之后,所以人民才拥护他、推举他为人民的先导,才成就了圣人的伟大。
“故能成其私”的“私”,指的是圣人的威望。老子认为,对无私的圣人而言,只有威望,才是属于他自己的私有东西,是任何人都无法拿走的。所以,“故能成其私”的“私”,是威望。是威望成就了圣人的伟大。体现了老子的无私论与圣人治国论。
所以,老子将“道”分为三大类:
天之道,简称天道:体现的是自然规律。
人之道,简称人道:体现的是社会规律。
圣人之道,简称圣道:体现的是无私圣人的思维规律。
先秦诸子百家,对老子这三大道,都有广泛的共识。例如:
范蠡(前551年—前448年)《国语·越语下》:“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
庄子(前369年—前286年)《庄子·天道》:“天道运而无所积,故成功;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
“天道”,即天地万物运行的自然规律。
“帝道”,指的是帝王驾驭臣民的社会规律。
“圣道”,指的是无私圣人的思维规律。
“道”就是规律,在《老子》五千余言中,处处都能体现出来,处处都有实证被证实。
其实“道”就是规律,在文字出现之前,早就被人类的祖先用于生活实践中了。例如:摩擦生热,热能生火之道,就是事物摩擦的运行规律。被人类的祖先发现了、认识了之后,于是,就运用此规律钻木取火,从此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又如,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法国物理学家查利·奥古斯丁·库伦(1736年—1806年),发现了“同电相斥、异电相吸”之道,于是就把它用语言表述出来了,从而成了著名的“库仑定律”。从此,人类便运用此道,进行发明创造,推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同电相斥,异点相吸之道,就是电的运行规律。
再如牛顿的三大定律等,所表述的都是事物的运行之道。“道”就是规律,这在科学发展的今天,比比皆是。举不胜举。
历史到了西汉,由于《老子》原著、《楚简老子》《帛书老子》,都成了殉葬品而销声匿迹,只有被河上公篡改了的伪版《道德经》—《河上公本》,成为孤本留传后世,因而也成了所有传世版本的母本。
从此,以《河上公本》为母本的伪版《道德经》,便成了国内外流行的版本。这是导致后人解读《道德经》,都没能跳出《河上公本》《王弼本》神学化、玄学化解译藩篱的根本原因。
而《河上公本》《王弼本》的解译,又为道教把《道德经》奉为经典教义,提供了理论依据。
从此,带有神学因素与玄学化解译的伪版《道德经》文化,便占据了《老子》真经文化的主要阵地,从而形成了伪版《道德经》文化,使《老子》真经文化被打入冷宫两千余年。
造成这种局面的始作俑者,是河上公。助其成事者,是王弼。推波助澜者,是他们的追随者。
当笔者完成《帛书老子甲乙互补本》《楚简老子》的译注与解析,写就《我释老子》一书之际,才明白这一切。于是,有感而发,口占七绝一首:
为获知识乐无穷,探究玄学道德经。
志在求得真谛悟,朝闻夕死亦从容。
所以,河上公把“道可道,非常道”解译成“谓经术政教之道也”“非自然生长之道也”,纯属无稽之谈。
老子论述的“道”,是道法自然的“道”,是永恒的事物运行规律,怎能说是“谓经术政教之道也”“非自然生长之道也”呢?
王弼把“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解译成“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这不成了对老子五千言论道的否定吗!
“道”,的确是玄妙莫测、极其深奥的学问。当人们尚未了解它时,它就是玄学;当人们通过观察研究,认识了解之后,它就不再是玄学,而是人们可以把握运用的实践哲学,是事物的运行规律。
世上万物,只有人类的大脑思维,是最高级的智慧生命体,对宇宙万物的运行之“道”,是有一定的认识能力的。对已经认识了的“道”,是可以用语言表述出来的。所以,老子用“道,可道也”来肯定“道”,是可以用语言讲述出来的。
同时,也正因为老子看到了人类思维认识能力的局限性,是不可能把宇宙万物的运行之道,都能够认识清楚,是不可能持之以恒地对其源源不断地讲述下去的。所以,才用“非恒道也”,来表达人类对“道”的讲述,是不能持之以恒地讲述下去的,体现了人类思维的局限性。
这就是人类思维规律的具体体现。
同时,老子看到了人类的思维,只有具备了无私无欲和坚定不移的意志,才能对“道”进行观察认识。所以用“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曒”来阐明人类观察事物的正确思维,并把这种思维誉为是打开万物奥妙的“众妙之门”。
《老子》的中心思想与最终目的,是启发、教育、鼓励、告诫人类尤其是国家统治者,“道”就是事物的运行规律,应该如何去观察认识、把握运用事物的运行规律来治理国家,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
这才是《老子》真经文化。
来源:方志四川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