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谷歌量子计算机打造者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08 13:55 1

摘要:凌晨三点,超算中心的冷却水泵轰鸣,我盯着屏幕上那串指数级增长的数据,突然意识到:人类掰开经典物理的外壳,终于摸到了“无限加速键”。而这一次,引爆按钮的,不是芯片巨头,也不是金融大鳄,而是三位在低温实验室里与零下273 ℃较劲半辈子的科学家。当量子螺丝拧进宏观电

凌晨三点,超算中心的冷却水泵轰鸣,我盯着屏幕上那串指数级增长的数据,突然意识到:人类掰开经典物理的外壳,终于摸到了“无限加速键”。而这一次,引爆按钮的,不是芯片巨头,也不是金融大鳄,而是三位在低温实验室里与零下273 ℃较劲半辈子的科学家。当量子螺丝拧进宏观电路,时间的刻度就被改写了


John Clarke、Michel H。 Devoret、John M。 Martinis,名字像三段旋律,却在同一个音符——“宏观量子隧穿”上完成合奏。四十年前,量子力学被视作显微镜下的游戏;四十年后,他们把这一套规则写进了厘米级的超导电路。实验桌上的一块铝片,竟能像电子一样“一秒在这、一秒在那”。宏观世界第一次公开承认:自己也会“瞬移”。评委会只写了两行:发现隧穿效应,测到能级量化。可在科研圈,这两个现象意味着“经典退位”。


伯克利地下室的故事最好听。年轻的Clarke一摔门:“磁通只要敢动,我就把它放大一万倍。”于是SQUID诞生。今天的神经导航、地球深层勘测,甚至宇宙背景辐射的捕捉,都靠这把“磁学游标卡尺”。当测量精度逼近绝对零点,未知就开始主动爆料


Devoret喜欢把实验台叫“凹非寺”,外人听不懂,他却解释得云淡风轻:“西风一吹,乐声自来。”Quantronics这个词,也是他一拍脑门造出来的;从此,电流电压不再是乏味的伏安曲线,而是可叠加、能纠缠、会跳跃的量子角色。耶鲁实验楼三层的小黑屋,冷箱盖子一掀,科研狗们齐声惊呼:居然能看见电荷波浪一样“站”在两个位置。如果说经典电子学是二进制,量子电子学就是一首多声部交响


Martinis则是全网最熟的“量子硬件网红”。2019 年,他把53个量子比特按谷歌配色排成方阵,跑出200 秒就能算完超算需要一万年才解的随机电路。朋友圈里刷屏:Quantum Supremacy!他憨笑:“其实我更喜欢叫‘First Milestone’。”2020 年离开谷歌后,他跳进初创潮,一句话点燃投资人:“半导体工厂,每天能产几千万个晶体管,也能产几千万个高保真量子比特。”当量子芯片走下论文,产业链就是新宇宙


奖章背后,是时间跨度同样惊悚的科研长跑:Clarke的首篇SQUID论文发表于1968 年;Devoret拉上学生做Quantronics的时候,乔布斯还在车库焊主板;而Martinis博士阶段验证的约瑟夫森结量子化现象,被嘲笑“和煤油灯一样过气”。结果今天,所有嘲笑都站成了历史。科研是慢热剧,但兑现时像闪电:眨眼,世界就分成“看懂”和“没跟上”


宏观量子隧穿为何重要?一句话:它让量子计算机不再是书架上的方程,而是机房里的设备。经典晶体管靠耗散,量子比特靠相干;耗散让能量变热量,相干让信息变算力。当实验室能够稳定控制宏观电路的隧穿与能级,“失相干”这个最大敌人就被掐住命门。接下来的路十分清晰:更多量子比特、更长相干时间、更低误码率,然后大规模纠错,最终通往FTQC。所有看似玄学的基础物理,最后都会写成工程说明书


这些年,资本市场对量子计算又爱又怕。爱的是估值曲线,怕的是技术黑洞。如今诺奖加持,最冷的低温物理,反而成了最热的投资风口。有人担心泡沫,我提醒一句:过去的互联网泡沫,吹出了云计算;这次量子泡沫,可能吹出彻底重写密码学、药物筛选、气候模型的未来。风险不是不确定,而是确定会颠覆谁


西风闻乐发自凹非寺,这串古怪词,如今成了朋友圈暗号。Clarke用它形容灵感突发的那一秒;Devoret把它写进实验日志;Martinis干脆拿来做量子芯片代号。或许下次你刷到代码仓库,commit信息里就躺着“XFFL-V1。0”。看不懂没关系,正如很多人看不懂超导隧穿;可等到量子云服务开通,你点击一次API,就会发现:现实早已偷偷升级。


下一代算力革命已经摁下回车键,读懂它的人,将在未来五年拥有秒级先发优势。现在,把这篇文章甩进同事群,把实验室的废弃液氮罐擦干净,再把被你搁置的量子编程教程翻出来。因为,十年后再回望,今天可能就是你决定站在哪一边的分水岭。


别让自己滞留在经典时代的舒适区,赶在隧穿窗口关闭前,先跨一步,这是给普通人的最小宏观量子隧穿

来源:安逸精灵1PDSWP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