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觉十点睡”被推翻了?医生:过了55岁,睡觉尽量要做到这4点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8 15:44 1

摘要:但偏偏,很多人拼命早睡,却越睡越累。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早早关灯,精神却还在“开会”。醒来一看,凌晨两点。再闭眼,天亮了,整夜就这么过去了。

十点睡觉,真的那么重要吗?

不少人守着闹钟,到了晚上九点半就开始洗漱、关灯、上床,仿佛只要睡得够早,就能一觉到天亮、延年益寿。

但偏偏,很多人拼命早睡,却越睡越累。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早早关灯,精神却还在“开会”。醒来一看,凌晨两点。再闭眼,天亮了,整夜就这么过去了。

如果你年过五十,还在强迫自己十点上床,却总是睡不好,不是你不够自律,也不是你身体哪里出问题了,很可能,是你“用错了方式”。

睡眠这事,从来不是“越早越好”,尤其是过了55岁,身体节律、激素水平、生活习惯早就变了,继续照搬年轻时的作息,只会让自己更疲惫。

那是不是说,十点睡觉的“黄金睡眠时间”根本就是个误区?上了年纪的人,应该几点睡最合适?是不是每晚都要睡够八小时?如果晚上睡不着,白天还能不能午休?一堆问题扑面而来,光是想想就让人焦虑。

但说到底,问题不在“几点睡”,而在“怎么睡”。

很多人都忽略了一个事实:睡眠需求,是会随着年龄变化的。年轻时熬夜打游戏,第二天还能满血复活。

可到了55岁,哪怕只是晚睡一个小时,第二天就可能头昏脑胀、心跳加快,整个人像被抽走了电。不是你变脆弱了,而是身体进入了“节能模式”。

褪黑素的分泌量下降,是最直接的生理变化。这个被称为“睡眠激素”的家伙,在年轻时分泌旺盛,到了老年却像退休员工一样,工作越来越慢、越来越少。

结果就是,即使你晚上十点关灯,它也不一定配合你“进入状态”。你想睡,它不配合;你强行闭眼,它还让你焦虑。这种落差,会直接影响到深度睡眠的比例。

不少人误以为,年纪大了睡得少是“自然规律”,其实不然。失眠、浅睡、早醒,很多时候是错误的作息方式和心理压力造成的。如果能调整得当,55岁之后依然可以睡得香、醒得稳。

很多人问,医生,你说的“调整”到底指的是什么?过了55岁,睡觉这件事,最该注意的不是几点睡,而是四个字:顺其自然。

咱们先说第一个关键点,入睡时间要顺从身体节律。不是说非要十点准时关灯,而是要观察自己真正困的时候。

有人十一点才开始打哈欠,有人九点半就眼皮打架。与其强迫自己早睡,不如让身体“说话”。如果你每晚十点上床,却翻来覆去睡不着,那说明你的生物钟还没准备好。

此时强行睡觉,反而会增加焦虑,影响睡眠质量。

第二,睡前状态比时间更重要。越是焦虑“今晚一定要早睡”,反而越睡不着?这是因为焦虑本身就会激活交感神经,让身体保持警觉状态。

睡前刷手机、看新闻、工作,都会让大脑兴奋,影响入睡。而如果能在睡前一小时放松下来,比如听听舒缓的音乐、泡个脚、做点简单的拉伸,身体会自然进入“休眠模式”。

神经系统的转换,是从“紧张”到“放松”的过程,不是一关灯就完成的。很多人把睡觉当成“任务”,一到点就上床,结果越睡越累。真正的好睡眠,是从白天就开始准备的。

再来说说第三点,白天的活动量决定夜晚的睡眠质量。不少退休后生活节奏慢了下来,白天基本坐着,动得少,晚上自然就不容易困倦。

身体没被“用尽”,自然也不会有想要“修复”的压力。适度的运动,哪怕只是散步、做做太极,都能增加身体的疲劳感,提高夜间入睡的成功率。

但注意,这里的“运动”不是剧烈运动。尤其是晚上,过度兴奋的运动反而会干扰肾上腺素水平,让你更难入睡。适合的时间是下午三点到五点之间,这时做些轻微活动,既能提升身体代谢,也不会影响晚上的休息。

第四点,很关键:别太执着于“睡满八小时”这件事。有些人夜里醒来一次,就开始焦虑:“完了,今晚又睡不好了。”

中老年人的睡眠结构本就是断断续续的,只要醒来后能再次入睡,整体质量并不会太差。与其盯着“时间长短”,不如感受“第二天的精神状态”。

睡眠周期是由浅入深,再从深转浅,大约一个半小时为一个完整周期。中老年人可能一晚能完成4-5个周期,哪怕加起来只有六个小时,也可能比那些“躺八小时但全是浅睡”的人更精神。

午休也是个值得提的点。不少人觉得自己晚上老是睡不够,就通过白天长时间午睡来“补觉”。结果越睡越困,晚上更难入睡。

午睡时间不宜超过半小时,否则容易进入深睡阶段,醒来反而更疲惫。这个时候的褪黑素节律也会被打乱,让你晚上难以再次入睡。

话说回来,为什么很多老人宁愿早早上床,哪怕睡不着,也不愿意熬到困了再睡?是怕第二天没精神,怕身体“吃不消”。但我们必须明白,55岁以后,睡眠质量比数量更重要。强行早睡,只会让你更清醒。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问,那医生你说的“顺其自然”,是不是就不用管睡觉时间了?也不是。我们说的是“顺应自己的节律”,不是彻底放飞。

还是要保持一个大致规律,比如每天差不多时间起床,晚上差不多时间放松,别今天十二点睡,明天九点就上床。不规律的作息,会直接干扰内分泌系统,让身体越来越难“入戏”。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点,就是饮食。不少人晚饭吃得太晚、太油腻,结果胃在加班,大脑却想休息,矛盾冲突之下,自然难以入睡。建议晚上七点前吃完,少油少辣,适合消化。胃安了,人才才能安心。

除了这些身体层面的因素,还有一点特别重要:心理状态。很多人年纪一大,子女不在身边,容易胡思乱想。尤其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些情绪就开始冒头了。

焦虑、寂寞、失落,这些情绪会像“夜间小偷”一样,悄悄偷走你的睡意。这个时候,不妨找点能让自己安静下来的小兴趣,比如听收音机、养花、写日记,都是不错的选择。

应激反应对睡眠的影响,比你想的要大得多。越是心事重重的人,越不容易睡好。而一旦开始失眠,情绪又会更焦虑,形成恶性循环。想打破这种循环,除了身体的配合,心理上的“松绑”也同样重要。

最后说一句,睡眠不是任务,也不是成绩,更不是证明你健康与否的“标准”。它只是身体的自然节奏,是我们和自己相处的一段安静时光。

过了55岁,别再盯着闹钟入睡,而是学着听身体说话,给它一个舒服的节奏。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报告》.2022年版.

[2]中华医学会.《老年人睡眠健康指南》.2021年.

[3]中国睡眠研究会.《中国健康睡眠白皮书》.2023年.

来源:健康山海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