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跑断腿”“喊破嗓” 宁夏科技赋能林长制 “一图管理”守护林草资源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17 10:36 2

摘要:5月15日清晨7点,固原市隆德县陈靳乡生态护林员杨正科已拿上巡林工具,沿着清凉村管护责任区的山林开始了一天的巡查。他的管护范围覆盖7200亩林地,山道里每一处沟壑与林带的细微变化都需仔细记录。打开手机上的“巡护通”APP,系统自动规划的路线清晰标注在地图上,巡

5月15日清晨7点,固原市隆德县陈靳乡生态护林员杨正科已拿上巡林工具,沿着清凉村管护责任区的山林开始了一天的巡查。他的管护范围覆盖7200亩林地,山道里每一处沟壑与林带的细微变化都需仔细记录。打开手机上的“巡护通”APP,系统自动规划的路线清晰标注在地图上,巡护时长、路径轨迹、出勤记录……这些数据随着他的脚步实时上传至应用终端。“发现问题我们一键上报,上级林长几分钟内就能响应。”杨正科说。

与此同时,200公里外的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水沟管理站内,副站长尤勇正通过监控大屏查看防火实时画面。五一假期刚过,管理站的39个防火摄像头、9座视频监控塔和2台无人机仍在高效运转。“五一期间,我们通过热感设备实时监测辖区内异常热源,劝返游客220人、车辆60余次。”尤勇滑动屏幕,调出假期巡护记录:16车次、46人次的全天候巡查,所有动态信息同步汇总至智慧林草云平台。“以前防火靠人盯,现在摄像头和无人机就是‘千里眼’,火情预警最少能提前半小时以上。”

过去,基层林长的“急难愁盼”总绕不过两个问题:信息传递的“时间差”和监管视角的“盲区”。护林员巡山时发现的隐患,往往需要手写记录、逐级上报,等处置指令传回山头,有时枯枝已引燃火星;防火高峰期,十几名工作人员盯守几十个监控屏幕,稍不留神就可能错过某个角落的隐患。而今,不论是护林员移动终端上跳动的巡林轨迹,还是自然保护区里24小时运转的智能设备,这些来自基层一线的动态数据,最终都汇聚到同一个“智慧大脑”——宁夏智慧林草云平台,科技的力量正将碎片化的治理单元信息编织成一张精密运转的智能网络。

在宁夏智慧林草云平台演示屏幕前,全区绿色“家底”以空间数据的形式跃然屏上。卫星影像、无人机航拍数据与地面传感器信息层层叠加,护林员巡林轨迹、火情预警等数据实时跳动。随着画面缩放,从贺兰山到六盘山,每一寸绿色都被精准标注。

宁夏智慧林草云平台演示屏幕。

“现在通过平台和智慧林长APP,省级林长能实时查看全省数据,县级林长可聚焦本县动态,责任到人、权限分明。”宁夏林业调查规划院总工程师余海燕介绍。全区1.4万余名护林员上报的异常信息,520余套林火视频监控系统的监测数据,均可通过平台与巡护通APP、智慧林长APP进行信息交汇互通,直达五级林长,实现从预警到处置的“秒级响应”。

这样的高效协同,得益于宁夏近年来构建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宁夏智慧林草云平台”融合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出覆盖全区五级林长体系的现代化管理平台,该平台不仅实现了林草湿资源“一图统览”,更让“人防+技防”的治理模式突破时空界限——护林员无需再“跑断腿”,基层林长不必“喊破嗓”,取而代之的是“数据跑路、系统研判”的智慧治理。

据余海燕介绍,该平台目前已建成林长制智慧管理系统、森林草原火灾防控系统、科学绿化系统、自然保护地、林草湿资源管理5个子系统。依托该平台,宁夏实现了对全域林地、草地、湿地、保护地的违法违规占用行为的实时监管,任何非法占用行为都逃不过它的“眼睛”。在森林草原早期火情预警方面,通过多源数据融合分析,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火情隐患,并迅速发出预警,为火灾扑救争取宝贵时间。此外,平台还能根据不同规划造林地块的坡度坡向、土层厚度等立地因子精准推荐造林修复模式,让“种在哪?种什么?怎么种?”有了科学答案。

从黄河湿地到荒漠绿洲,科技正重新定义“守山护林”的方式。当巡林轨迹化作数字足迹,当无人机成为空中哨兵,宁夏用数万条动态数据编织出立体防护网,让每棵树都拥有“数字身份证”,让每片林都纳入智能监护。正如余海燕所言:“当林长制遇上‘智慧管理’,守护绿水青山便成了看得见、管得准的科学战。”(宁夏日报记者 马雨馨 文/图)

本文来自【宁夏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