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周和一位做外贸的老板聊天时,他抱怨说:“去年花10万请老师做销售培训,结果3个月后最会卖货的员工跳槽了,这钱不就是打水漂?”
上周和一位做外贸的老板聊天时,他抱怨说:“去年花10万请老师做销售培训,结果3个月后最会卖货的员工跳槽了,这钱不就是打水漂?”
我问了他个问题:“那你没培训的员工,今年开单率有没有下降,降了多少?新员工上手时间比去年是延长了,延长了多久?”他愣了半天没说话。
很多老板总把培训当“可选项”,却没发现:那些省下来的培训费,正在悄悄偷走企业的竞争力。
数据显示,中国企业在员工培训上的投入平均仅占员工工资总额的1%不到,远低于欧美企业的4-5%。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员工流失率却高达欧美企业的1.5-2倍。
到底企业要不要做培训?不是凭感觉,而是要看透这四个维度的底层逻辑。
01 企业不同发展阶段
培训是“救命药”还是“助推器”
没有哪家企业能跳过“初创-成长-成熟”的生命周期,而培训在每个阶段的作用,比你想的更关键。
初创期:培训是“减少试错成本的保险”
很多人觉得初创期要“先活下来”,没空搞培训。但深圳有家做SaaS的初创公司,成立第一天就定了“3天入职培训”,不是讲企业文化,而是教新员工怎么快速对接客户的需求、怎么用公司的系统。结果新人开单平均时间从2个月缩短到1个月,客户投诉率比同行低40%。
管理学家 葛雷纳 的“企业成长理论”早就说过,初创期的核心危机是“领导危机”。创始人再厉害,也扛不住所有事。基础培训能帮员工快速对齐做事标准,避免因“不懂规则”踩坑,这其实是在省钱。
成长期:培训是“接住业务扩张的抓手”
当企业从100人扩到500人,最容易出现“业务跑太快,人跟不上”的断层。广州有家电商公司,去年双11前业务翻了3倍,客服团队从20人加到50人,结果投诉率飙升30%,因为老员工没时间带新人,新员工连产品卖点都记不全。
后来他们花2万做了“客服标准化培训”,3天就把产品知识、沟通话术整理成手册,再搭配老带新实操。双11期间投诉率直接降了60%,客单价还涨了15%。
麦肯锡2024年的调研更直接:成长期企业若把营收的3%投入培训,业务增速会比投入低于1%的企业高23%。
成熟期:培训是“打破固化的破局刀”
成熟期企业最怕“躺在功劳簿上”,比如传统制造企业,生产线、管理模式固化,遇到行业变革就容易翻车。
佛山有家做家电的企业,5年前靠线下渠道活得很好,后来线上转型,老销售不会做直播、不会玩社群,业绩掉了20%。
他们果断做了“数字化营销培训”,不仅教直播技巧,还教怎么分析用户数据。半年后,线上营收占比从10%升到60%,新品研发周期也缩短了30%。
这就是培训的作用:帮企业打破“路径依赖”,找到新的增长极。
02 文化不是贴墙上的口号
培训才是“传家宝”的传递者
企业文化不是贴在墙上的标语,而是流淌在组织血液中的行为模式。
星巴克的新员工培训不仅教如何做咖啡,更重要的是传递“创造第三天空间”的服务理念。通过培训,企业将创始人的理念、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可教授的行为准则。
培训是统一认知的翻译机。当企业推行新的战略方向,培训能将抽象的战略转化为员工可理解、可执行的具体行动。没有这个“翻译”过程,再完美的战略也难落地。
培训也是组织记忆的保险箱。资深员工通过培训将经验传授给新人,避免了组织失忆。波音公司曾因老员工退休导致制造工艺断层,不得不停产重新学习,代价惨重。
03 岗位能力不是“一劳永逸”
培训是“适配未来的钥匙”
世界经济论坛在《2023未来就业报告》里提了个扎心的数据:到2025年,65%的工作岗位需要新技能,也就是说,现在会做的事,3年后可能就没用了。
比如,银行的客服岗位以前只要会接电话、记需求就行,现在要会用AI工具分析客户情绪、会给客户推荐理财产品。
某国有银行去年做了“AI客服技能培训”,教员工怎么用系统识别客户潜在需求,怎么跟AI配合处理复杂问题。培训后,客服的人均处理量提升40%,客户满意度从82%升到95%。
这背后其实是“冰山模型”的逻辑:岗位需要的能力,像冰山一样。水面上是显性技能(比如会用工具、懂产品),水面下是隐性素质(比如沟通能力、应变能力)。
培训不能只补“水面上”的,还要挖“水面下”的。比如销售培训,不只是教“怎么说”,还要教“怎么判断客户的真实需求”,这才是能应对变化的核心能力。
去年有家做跨境电商的企业,因为海外政策变了,原本的物流渠道不管用,员工急得团团转。后来他们做了“供应链应急培训”,教员工怎么找备选物流、怎么跟海外仓谈判。不到1个月,新的供应链体系就搭起来了,没丢一个大客户。
这就是培训的价值:不是等问题来了再解决,而是提前帮员工准备好应对未来的能力。
04 不是所有员工都“会自学”
培训是“托底”也是“留人的理由”
很多老板说:“想学的员工自然会自己学,不想学的培训也没用。”
但LinkedIn《2024职场学习报告》的数据打了脸:只有30%的员工有主动学习的习惯,剩下70%需要企业“推一把”。
比如,基层员工每天忙着处理日常工作,根本没精力找学习资料;老员工习惯了旧方法,不知道新工具怎么用。
某制造企业有批做了10年的老工人,一直用传统方法操作机器,不良品率高达8%。后来企业请老师来做“技能升级培训”,教他们用新的操作流程,还搭配奖励机制。
3个月后,不良品率降到2%,老工人的积极性也高了很多。这符合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培训属于“激励因素”,能满足员工的“成长需求”。很多员工离职,不是因为工资低,而是觉得“没发展”。
盖洛普2024年的调研显示:提供系统培训的企业,核心员工留存率比不提供的高32%。因为员工会觉得:“企业愿意为我的未来投资,我为什么要走?”
我认识一位做服装批发的老板,以前从不做培训,认为培训没啥实际作用,结果员工流失率一直很高。后来他每个月搞一次“销售技巧分享会”,让做得好的员工讲经验,再请老师补短板。现在员工不仅流失率降了,还会主动提“我们要不要学一下直播卖货”。
培训不仅提升了能力,还激活了员工的主动性。
最后想说:培训不是“成本”,是最划算的“人才投资”。
很多老板算错了一笔账,觉得培训要花钱,却没算过“不培训”的代价。新员工上手慢,浪费的是时间成本、老员工能力跟不上,错失的是业务机会、优秀员工因没成长离职,再招聘的成本是培训的2.8倍(数据来源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
培训的本质是帮企业“把人变成资产”。不是所有的培训都要花大价钱,哪怕是每周1小时的“部门经验分享”,哪怕是整理一份“岗位操作手册”,都是有效的培训。
这周你不妨花1小时,跟HR一起盘点下:核心岗位的员工,现在缺什么技能?新员工上手最卡壳的地方在哪?想清楚这些,就知道培训不是“要不要做”,而是“必须做”。因为企业的未来,从来都藏在对员工的投资里。
如果把企业比作赛车,员工就是车轮。再好的赛车,配上磨损严重的轮胎,也不可能赢得比赛。培训不是让车停下来换胎,而是在行驶中不断调整平衡、修补磨损,确保赛车始终以最佳状态奔驰。
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曾说:“把战略建立在不变的事物上。”员工能力持续提升,就是企业永续发展的不变基石。
原文来源:麦金塔.智库|公.众.号
来源:麦金塔职场管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