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题词“面向农村”的故事(葛安全)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8 06:10 1

摘要:70多年前,滁县地委文工团收到中央人民政府寄来的一封信,信中,毛泽东亲笔写下了“面向农村”的题词。这是毛泽东专门为滁县地委文工团作的题词,也是他为农村文艺宣传所作的唯一一次题词。如今,历经风雨洗礼,该题词为皖东地区的文艺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也引领着广大文艺

70多年前,滁县地委文工团收到中央人民政府寄来的一封信,信中,毛泽东亲笔写下了“面向农村”的题词。这是毛泽东专门为滁县地委文工团作的题词,也是他为农村文艺宣传所作的唯一一次题词。如今,历经风雨洗礼,该题词为皖东地区的文艺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也引领着广大文艺工作者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文艺轻骑兵深入乡村开展宣传

1949年1月24日,滁城解放。彼时,为配合党的中心工作,滁县地委决定以地委工作队、团校干部和滁城的青年学生为骨干,组建地委文工团。1949年11月,滁县地委文工团成立。团员们身背行李、脚穿草鞋,跋山涉水,从一个乡镇走到另一个乡镇,所有团员一边参加反匪反霸斗争,一边不分昼夜地为群众演出。

1951年7"月,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文艺、电影工作者到革命老区慰问演出,滁县地委文工团奉命参加演出,编为中央人民政府南方根据地慰问团鄂豫皖分团第二分队,主要任务是慰问大别山革命老区霍山和金寨两县的人民群众。

当时,滁县地委文工团56人,参加慰问的有30多人。在开展慰问的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文工团全体团员严格要求自己,起早贪黑,翻山越岭,白天走村串户开展政治宣传工作,晚上点起汽油灯表演文艺节目,圆满完成了慰问演出任务,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受到了老区广大军民的诚心点赞。

毛泽东欣然提笔写下“面向农村”

1951年9月初,慰问工作结束后,地委文工团回到滁县。团领导在筹备庆祝建团两周年工作时,副团长王东柏提出给毛泽东写一封信,把建团两年来的一些工作向毛泽东汇报,并请求毛泽东为地委文工团今后的工作作指示,以作为全团文艺工作长期努力的方向。后来王东柏起草了该信,全文有1000多字。当时,章孟和、赵崇训是文工团中年龄最小的两名演员,信便以章孟和、赵崇训两人的名义撰写,他们代表全团同志汇报了学习《为人民服务》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著作的体会;汇报了滁县地委文工团建团两年来演员们,深入农村一线为农民演出的情景;汇报了团员们赴大别山革命老区慰问的收获和感受。

信写好后,考虑到毛泽东日理万机,直接把信寄给他可能收不到,文工团便将信寄给了时任中央文化部副部长的周扬。1951年11月7日,滁县地委文工团收到了中央人民政府寄来的一封信,拆开一看,里面是毛泽东题写的“面向农村”4个大字,信内还附有周扬给章孟和、赵崇训两人的回信,简要介绍了毛泽东题词的经过:周扬收到信后,即将信呈送给周恩来,请他转交毛泽东。一天,毛泽东和周恩来到中央军委接见外国来宾时相见,周恩来便把信交给毛泽东,毛泽东看过信后非常高兴,提起笔就在印有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字样的信笺上题写了“面向农村”4个遒劲的大字。

题词精神引领文化事业发展

收到毛泽东题词手迹后,文工团团员们自发捐款,自己运砖砌墙,盖了一栋两层、每层两间的小楼,将“面向农村”4个字由竖排改为横排,放大字体,镀上金,做成了一个大红匾,挂在小楼里作为纪念,并立即组织全体团员认真学习题词,遵循题词的精神,坚持到农村、工厂等基层单位演出,坚持面向农村群众。

20世纪60"至"70"年代,皖东地区文化事业迎来新发展。滁县地区文艺创作、演出活动和群众文化生活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滁县地区所有公社全部建起了文化馆、电影院和广播站,村村队队都组织了文艺宣传队。80年代起,滁县地区文艺创作呈现繁荣景象,先后涌现了《秋菊打官司》《茉莉花》等文艺作品,在全国范围引起关注,产生“天长文学现象”。90"年代,全市电视、网络逐渐普及,天长县郑集乡文化中心被文化部评为全国先进文化站,送戏、送书、送电影下乡成为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主旋律。

岁月如流,时过境迁。今天,滁州市委、市政府不断重温毛泽东“面向农村”题词的深远意义,把“面向农村”题词作为加强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至2024年年末,滁州市建成省级特色小镇4个,美丽乡村中心村193个,滁州成为“中国农民歌会”永久举办地。“面向农村”这四个字,经过70多年的风雨洗礼和岁月锤炼,已成为历史留给滁州人民的一笔不可复制的宝贵精神财富。

来源:近代史飙车的小号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