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冠又在低声卷土重来,朋友圈开始热闹:有人抢布洛芬,有人囤连花清瘟,也有人干脆啥都不吃,想让身体“自己扛过去”。可药到底该不该吃?这是眼下不少人心里的疙瘩。
每到换季,总有人咳得撕心裂肺,说是感冒,其实那线条两杠的检测结果早就说明问题。
新冠又在低声卷土重来,朋友圈开始热闹:有人抢布洛芬,有人囤连花清瘟,也有人干脆啥都不吃,想让身体“自己扛过去”。可药到底该不该吃?这是眼下不少人心里的疙瘩。
新冠感染看似老生常谈,却远没过去。
病毒没消失,只是换了个温和的模样藏在人群里。多数人症状轻微,但有些人扛着扛着,突然高烧再起、气喘胸闷,才意识到身体不是钢筋混凝土。药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万能解药,它更像一把双刃剑:用对了能助你一臂之力,用错了却可能误伤自己。
病毒进入身体,就像邻居突然塞来一车垃圾。大多数人的免疫系统自然会派人清理,不必动用外援。但有三类人,最好别光等身体“自愈”。
第一类,是年纪偏大的群体。
六十岁以上的人,身体的防线早已不像年轻时那样灵敏。研究表明,这类人群感染后转重症的风险明显更高。免疫反应慢,病毒复制快,错过用药时机,可能几天之内就出现呼吸困难。
这时候,医生会考虑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奈玛特韦/利托那韦(Paxlovid)等,提前抑制病毒活动,让病情不再滑坡。
第二类,是合并基础疾病的人。
比如糖尿病、心脏病、慢性肺病患者,他们就像家里电路老旧的房子,一不小心就容易跳闸。感染后,病毒本身不一定最危险,可疾病叠加疾病,常常是压垮身体的最后一根稻草。这类人及时服药,是减轻并发症风险的关键。
第三类,是出现明显中重度症状的人。
像持续高热不退、喘不过气、氧饱和度下降,这些信号都意味着身体快顶不住。此时抗病毒药物、退热药、咳嗽药等,需要医生评估后精准使用。拖延不如科学干预。
有意思的是,不少人一听“抗病毒”,立刻想到抗生素。其实两者完全不同。
抗病毒药是针对病毒复制机制起作用,抗生素是杀细菌的。
用抗生素治新冠,无异于拿苍蝇拍打蚊子——劲儿用错地方不说,还可能破坏肠道菌群,降低身体防御力。
有人一测阳,就立刻抱起药箱开吃,退烧药、感冒药、止咳药一把抓。还有人怕烧到脑袋,一天吃三次,一次两片。结果烧没退快,肝脏倒先“罢工”。
有两类人群,其实不必着急用药。
第一类,是症状轻、身体健康的年轻人。
这部分人免疫力旺盛,多数三五天就能退烧缓解。有研究提到,健康人群体内的干扰素水平高,能迅速阻断病毒扩散。盲目服药反而搅乱了免疫节奏,就像本来自己能修的门,却叫了一群人进来添乱。
第二类,是对药物成分敏感或有过不良反应的人。
比如对退烧药过敏或肝功能轻度受损的群体。药物在身体里代谢,是一场看不见的化学演出。肝脏是导演,肾脏是后台。导演忙不过来,后台堵塞,药性不退反留毒。
不少人以为“吃一点没事”,其实慢性损伤是悄悄积累的,等指标出问题,往往已经晚了。
有时候“不用药”也是一种治疗。
身体自有修复系统,只要补足水分、保证休息、保持平稳情绪,大多数轻症都能慢慢恢复。
太多药反倒像打乱节奏的鼓点,让身体难以辨方向。
人群不同,用药逻辑也不同。药从来不是按感染人数分配,而是看“身体的剧本”。
比如退烧药。不是体温一高就得吃,而是需要根据耐受程度判断。
有的人烧到38度多还能吃饭喝水,那是免疫系统在“烧掉病毒”;而当高热超过38.5度、全身乏力、头痛欲裂,那就该出手。这里的用药,更像一场与身体的对话。
再比如抗病毒药,它不是万能钥匙,也不是越早越好。
需要医生综合判断感染时间、病情进展、药物禁忌。
有基础病的人可能要调整剂量,有服其他药物的人则要防止药物相互作用。
一刀切的“自我猛攻”,对身体可能是灾难。
退热药也要讲顺序。
常用的两种是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不能叠加使用。两者作用路径不同,混在一起吃,容易导致肝肾负担、胃黏膜受损。
把药当糖豆随手吞,看似“小聪明”,实则是让身体为焦虑买单。
药其实也怕冤枉。
用它时,最好明确目的,比如退热、缓解咳嗽、止痛。若症状轻微,身体能扛过去,就别让药“多此一举”。
有医生曾比喻:“药的最佳用法,是在身体最需要时给它一个推力,而不是时时刻刻去替身体干活。”
社会上常见的一个现象是,一人感染,全家“拼命预防”,提前服药。
其实这做法风险不小。药物进入体内后,不一定预防病毒感染,反而容易掩盖早期症状,让确诊更晚。
真正聪明的做法,是科学备药,不随意消耗。药物储备,不等于提前服用。
值得注意的是,新冠药物并非人人可得、随便可用。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多个版本的新冠防治方案中明确指出,抗病毒药物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这并不是形式主义,而是出于安全性和疗效考虑。药物是武器,能救命,也能误伤。使用边界,就是安全底线。
越是经历过疫情的人,越明白健康的根不在药,而在生活的节奏。
科学预防,胜过事后补救。
现在不少人容易掉入一个误区:我吃药防感冒,喝药防新冠,甚至靠保健品“打造免疫体质”。
但免疫系统不是靠药喂出来的,它靠平衡养出来的。
良好的作息、规律的活动、丰富的膳食、积极的情绪,这些听起来朴素,却是身体真正信得过的“盾牌”。
公共场所适时佩戴口罩、保持手卫生、室内通风,这些老生常谈的举动依然有效。
它们看似普通,却能阻止大量传播环节。
药治已病,防才能治未病。
同时,身体康复后的调养也重要。新冠虽号称“轻症多”,但对部分人来说,后遗的疲劳、咳嗽、记忆力下降依旧存在,需要时间恢复。
此时,药不一定能解决问题,耐心和科学的自我调理才是真正的良方。
身体的康复,是一场耐心的谈判。
别急着用药压一切症状,让身体自己说话,听懂它的语言,比什么医嘱都重要。
对大多数人而言,新冠不再陌生,但防范心态却不应松懈。
用药,是科学的选择;不用药,是理性的判断。真正的智慧,是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
正如一位老医生说的:“药是用来救命的,不是用来安慰焦虑的。”
当身边再有人问,“阳了要不要吃药?” 也许你能淡定回答——
要看人,不要看热闹。
你怎么看待“感染就吃药”的做法?留言聊聊你的亲身经历或思考吧。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2024年版)[S]. 北京: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4.
[2]中国临床药理学会. 新冠病毒感染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J].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2024, 17(3):145-152.
声明:本文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非诊疗建议。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本文未涉及任何商业推广,部分内容经参考权威资料整理,如有侵权或信息偏差,请及时联系修正。
来源:心内科孙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