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友商在追新时,鸿蒙智行选择「回头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8 06:21 1

摘要:2025年刚过半,市面上发布的新款智能汽车已经超过30款,激光雷达、高算力芯片、城市NOA几乎成了标配。参数越堆越高,发布会一场比一场炫,仿佛谁的硬件更强,谁就能赢下未来。可现实是,用户买回去后,大多数智能功能用得少、不敢用、甚至干脆关掉不用。某第三方调研显示

谁说老车主就该被淘汰?当别人都在拼命卖新车时,有人却回头给旧车升级智能驾驶,这操作你敢信?

2025年刚过半,市面上发布的新款智能汽车已经超过30款,激光雷达、高算力芯片、城市NOA几乎成了标配。参数越堆越高,发布会一场比一场炫,仿佛谁的硬件更强,谁就能赢下未来。可现实是,用户买回去后,大多数智能功能用得少、不敢用、甚至干脆关掉不用。某第三方调研显示,超过六成车主日常仅使用基础辅助功能,高级智驾开通率不足四成。技术跑在了前面,体验却没跟上。

问题出在哪?不是用户不懂科技,而是很多车企根本没把用户当长期伙伴。新款车型一出,最先进的智驾功能立刻锁死只供新车主专享;老车主哪怕硬件完全支持,也得眼睁睁看着自己花几十万买的车,在一年内变成“功能残血版”。这种做法美其名曰“产品策略”,实则是用软件割裂用户群体,靠信息差制造焦虑,逼人换车。

更有甚者,部分品牌软件架构设计落后,不同代际车型之间系统不兼容,导致即便想升级也无能为力。这不是技术瓶颈,而是战略短视。把用户当成一次性消费者的品牌,终将被用户抛弃。

鸿蒙智行在这波国庆升级中做了一件反常规的事:让2023款问界M5辅助驾驶版也能用上华为乾崑智驾ADS 4。这意味着三年前的老车主,现在依然能享受最新的领航辅助能力,包括城市道路自动变道、复杂路口通行、障碍物博弈等核心场景。这不是简单的功能推送,而是整个行为决策模型和云端感知系统的同步进化。

更关键的是,“车位到车位2.0”功能实现了从小区闸机入口到地下三层固定车位的全场景覆盖。过去多数系统的城市领航只能到地库入口,最后一段还得人工接管。而现在,车辆可以自主完成坡道行驶、窄路会车、柱状障碍识别,并准确停入预设位置。对于经常开车回家的用户来说,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程托管”。

此外,系统还新增了个性化泊车记忆功能,支持用户设定靠左或靠右停靠偏好。这项看似细微的调整,实际上解决了大量家庭车位空间紧张、停车角度固定的痛点。同时,超拟人化的小艺语音助手升级后具备多轮对话能力和情感语调变化,配合节日动态壁纸、智慧灯语互动等功能,增强了车内成员之间的交流氛围,尤其适合亲子出行或长途旅行场景。

这些更新背后反映的是一种运营逻辑的根本转变:从卖完车就结束,转向持续提供价值。传统汽车行业依赖硬件溢价和周期性换代获取利润,而智能汽车的本质是服务载体。一辆车的价值不再局限于出厂那一刻的配置清单,而在于它能否随着时间推移变得更好用、更懂你。

根据工信部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指南》要求,企业应建立完善的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这意味着,软件升级不应是营销噱头,而是合规义务。专家指出,具备跨代际OTA能力的企业,其用户留存率平均高出行业水平18个百分点,售后服务成本反而下降12%以上。

目前已有多个自主品牌跟进推出老车型功能开放计划,但多数仍局限于娱乐系统优化或小幅体验改进。像鸿蒙智行这样直接开放核心智驾模块的,仍是少数。这也暴露出当前行业普遍存在的技术债问题——早期为快速上市采用耦合度高的软件架构,后期难以维护和扩展。

真正的竞争力,不在发布会上吹得多响,而在三年后你的车还能不能跟上时代。当别人还在比谁的激光雷达多一个、算力高5TOPS的时候,已经有人开始比谁能让老用户开得更久、更安心。

都说科技以人为本,可多少品牌嘴上说着用户第一,背地里早就把老车主拉黑在功能名单之外?一边喊着生态共建,一边把早期支持者当作清库存的试验品,这样的忠诚度游戏,你还愿意玩下去吗?

来源:执着的水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