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老师用语文重塑生命,语文才成摆设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8 06:16 1

摘要:多少语文老师霸占讲台,讲到海枯石烂,硬生生地剥夺学生用听说读写重塑自我的权利,使语文沦为可有可无的摆设。只要调查学生就发现,学生不会读写,反映生命荒芜。

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丧失文化功能,刷题海不仅不能培养学生认识自我的文化智慧,反而制造愚昧,使心灵荒芜。

语文的核心问题是语文远离学生生命,不仅不能重塑美好生命,反而制造心灵的荒漠。

多少语文老师霸占讲台,讲到海枯石烂,硬生生地剥夺学生用听说读写重塑自我的权利,使语文沦为可有可无的摆设。只要调查学生就发现,学生不会读写,反映生命荒芜。

语文老师居然不知道,一切语言实践都是对自我的寻觅、发现和重塑,把语言关进工具论的囚牢,与生命体验割裂,学生才对语文深恶痛绝。

不仅如此,当语文已掏空生命,学生就抗拒读写,顽强地抵抗用语言实践开发心灵,因为读不出自我,写不出自我,读写不仅无趣,而且是折磨。

看到孩子读得艰苦,写得痛苦,我就看到当初小初语文老师霸占课堂误人子弟。

1 老师竟然不知道,阅读是沿文字的幽径去到心灵的远方,呼唤经验觉醒

阅读到底怎么塑造生命,老师并不清楚,犹如高考不清楚一样。要么训练肤浅的思维,如概括筛选比较等,要么以讲代读,空耗课堂,根本不知道阅读只有唤醒沉睡的经验,受到感染,才能影响心灵,启蒙和重塑生命。

老师必须清楚,阅读既然是呼唤相关经验觉醒,就不能不是高度独立的探索,是一个人到心灵的远方和作者的远方旅行,并跟作者进行富有智慧的交流,也就不能不用默读的方式研读,哪里是闹闹嚷嚷的课堂呢?

老师必须明白,阅读既是呼唤沉睡的经验,就不能不在心灵中慢慢酝酿,才能使经验与文本产生交集,受到感动,就不能不有两大忌讳,一是忌讳心灵浮躁,二是忌讳老师干扰。

老师必须反思,正是长期讲课文,学生才读不进去,心态浮躁;也正是老师不断干扰,学生痛失完整的研读,学生才无法进入沉浸式阅读,也才终于跟文字隔膜,从没有享受过感动的审美快乐。

老师必须清醒,学生要受到感染,必须把黑色枯燥的文字想象成多彩有趣的生活图景,没有生动的情境就不可能有感染。

同时,只有在想象的作用下,文本才与自我经验发生关联,从而产生共鸣;没有想象,就没有经验苏醒,也就与感染无缘。

老师必须清醒,想象是在文字的诱导下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思维,是艺术科学管理设计等所有创造性工作都必需的思维;阅读不能进入想象,就是肤浅枯燥的,也是难以持续的。

老师必须清醒,阅读时在头脑中创造的新形象既不同于文本中的形象,因为经验的影响;又不同于经验,因为文本的影响,也才使阅读升华为再创作:阅读想象是高度个性化的创新思维。

总之,情感体验与想象不可分割,阅读必须是高度独立的富有个性的创新实践。

2 老师竟然不知道,作文是启蒙生命觉醒,培养爱和思想的核心素养

阅读是读自我,作文是写自我,二者必须培养认识自我的文化智慧,回答自我是谁、走向何方的文化问题。

老师居然不清楚,自我才是作文研究和表达的对象,重塑自我才是作文的使命;作文绝非写客观世界,客观世界不过是建构自我情感和思想的素材,就像课文一样。

老师必须清楚,作文是系统地探索自我经验,是对经验的发现和新经验的创造,既是生命启蒙,又是生命重塑。

老师必须清楚,作文是播种自爱和爱的信仰,为生命奔跑奠定方向,提供不竭动力。在自爱的指引下重塑勇敢刚强勤奋自信挑战等个性;在爱的指引下重塑善良无私宽容正直等道德。

老师必须清楚,作文是培养发现和解决自我问题的创新实践,使生命驶向强大个性和高尚道德的幸福圣地。

总之,作文只有成为探索自我的基地,发现和重塑自我,才根本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也才充满趣味,成为自觉的追求。

此外,老师竟然不知道,说是重塑生命的沙场,是塑造强大个性和高尚道德,也才驯化出怯懦冷漠的生命。

来源:灵拙说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