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一天我刷视频看到汽车网站的评测,主播激情地讲解着,反复强调,“这底盘质感,越级了!”
有一天我刷视频看到汽车网站的评测,主播激情地讲解着,反复强调,“这底盘质感,越级了!”
“转向精准,指哪打哪!”
“零百加速五秒级,推背感十足!”
我刚好试驾过他介绍的这个车型,“他们说的那种人车合一的感觉,我怎么一点都体会不到?”
后面我仔细想了想,这不是我的问题。
这是专业评测的语境与普通人的生活场景发生严重错位,那些被他们吹捧的参数,其实和我的日常驾驶没太多关系。
我描述一下我平时的用车场景,工作日,在城市拥堵路段缓慢蠕动,平均时速不超过30公里。
红灯变绿时,轻踩油门,与前车保持安全距离。
这个时候的零百加速是4秒还是8秒,除了增加你控制脚法的难度外,体验差异微乎其微。
周末的时候,载着家人去商场或郊野公园,孩子在安全座椅上酣睡,妻子在旁边刷着手机。
大家最关心的是空调是否给力,座椅是否舒适,底盘过滤颠簸是否柔和。
节假日,跑高速回老家,开启自适应巡航,听着音乐,最让我感受到的是车辆的隔音,座椅的通风按摩功能,以及一套靠谱的主动刹车系统。
日常的驾驶需求,我完全不需要,也绝不应该在高速上体验“赛道级的操控”。
我们99%的用车场景,其实都很简单,还很重复。
在这些真实场景里,那些被捧上神坛的性能参数,其重要性远不如安全来得重要。
从另一个角度看,汽车媒体人开过上百台车,他们的感官经过长期专业训练,对车辆细微差别的感知能力,远超普通人。
他们能分辨出初段偏软、后段富有韧性的悬挂,与全程硬朗、路感清晰的悬挂之间的微妙区别。
但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我们的感知是模糊的,基本上分不出差距。
这时我发现一个残酷的真相,你可能花了更多的钱,为了一套更高级的悬挂和更精密的转向系统,但你的实际感知可能仅限于这车开着挺顺手,这车坐着挺舒服。
媒体吹爆的底盘高级感,在我看来,或许只是这车过坑时,声音比较闷,不那么散而已。
而在更多的驾驶场景中,一套双层夹胶隔音玻璃,一个迅速制冷空调,一套久坐不累的座椅,这些体验是直观的,也是,你经常需要的。
这些都是汽车营销的套路,他们知道,一排排的参数最容易制造对比,最方便制造碾压局,更能体现优越性,也最能激发消费者的购买冲动。
比如:用“零百加速”点燃你的激情,让你忽略它高昂的电耗和保险费用;
用“百万豪车同款底盘”给你越级的幻觉,让你不去计较它糟糕的车机系统和遍布硬塑料的内饰。
在这样一场精心设计的数据里,慢慢的你就忘记一辆车 的本质属性。
车它只是一个代步工具,能从a点开到b点就可以了。
首先关注的肯定是能耗,这也就是现在新能源车和油车的一个争论。
一年3万公里,我油费可能要1万5,但电费一两千就够了,这就是最本质的区别。
另外一个就是保值率,现在的车越来越没有前几年保值了,尤其是新能源车落地打八折,这不是说了玩的,是真实存在的。
车是一个消耗品,当你卖的时候肯定希望能回一点是一点。
最最重要的肯定是安全性能。现在的自动刹车,主动避让被吹上天,其实大家就是关注的是人身安全本身。
你再看一下,很多新能源车去吹嘘的自动驾驶,等真出了事,出了车祸,出了人命,他们第一反应是公关,但很少来直面安全问题。
空间与舒适更是硬需求。中国人骨子里总喜欢买大车,空间大,出行方便,能带的东西多,乘坐舒适。
再看一些实用的配置,比如空调系统,有的空调制冷很慢,有的空调用时间长了有异味,这些都是让车主很难受的事情。
最后看一个维护保养成本和便利性。最直观的,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吐槽电车修车难,保养费钱,保险高。
有的新能源品牌给你的终身质保限制了一大堆条件,随便换个零件比油车贵了很多,这些都是便利性。
同时买车不要买冷门汽车,买销量高的,这样的车遍地都是维修店,修车很方便,出事情也好解决。
买车从需求出发,从实际出发,你需要什么样的买什么样的,这才是正确的选择。买之前去试驾一下,调整好驾驶座,感受一下方向盘握起来是否趁手,视野是否开阔。找两个井盖,颠簸路段走一下,感受一下身体的舒适程度,问问后排的家人坐着是否舒服。来源:常州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