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间流转如水,2025年10月8日早晨8点40分57秒,农历八月十七,寒露如约而至。古人有诗云:“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这一天,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也意味着凉意渐深,天地正从温和走向清寒。
时间流转如水,2025年10月8日早晨8点40分57秒,农历八月十七,寒露如约而至。古人有诗云:“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这一天,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也意味着凉意渐深,天地正从温和走向清寒。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七个节令,此时太阳行至黄经195度,白昼更短,夜色更长。民谚有言:“露寒将为霜”,说的正是这时候气温下降,露水冰冷,预示着秋意已至尾声,冬的脚步正在靠近。
此时天气晴爽,风高气清,最宜秋收与秋种。北方农人加紧播种小麦,怕过时节误了收成;南方则忙着种油菜、蚕豆,为来春蓄势。田间一派忙碌,也映照着“人勤地不懒”的老理儿。
在乡间,寒露还有赏菊、登高的习俗。古人云:“菊残犹有傲霜枝。”这份深秋之景,正如寒露的气息——清澈、坚韧、静美。它提醒人们顺应时节,珍惜秋光,在凉意中迎接岁月的沉稳。
1、吃花糕
寒露一到,风凉叶落,天地间的颜色渐渐褪去,古人称之为“辞青”。这时登高远望、赏菊饮茶,也少不了应节的花糕。民谚有说:“重阳登高,花糕相随”,寓意“步步高升”,寄托着人们对生活向上的期盼。
花糕的做法各地不同,有糙花糕、细花糕、金钱花糕之分。表层常粘香菜叶,夹着枣仁、核桃、蜜饯等馅料。有人笑言:“糕香三层,人心一层暖。”寒露吃花糕,不仅为口腹之欢,更是与节气相和,让人于深秋凉意中,品出几分岁月的温情。
2、观红叶
寒露已至,京城的秋意正浓。古人云:“霜叶红于二月花。”每到此时,香山枫叶被秋风染透,层林尽染,漫山似霞。看红叶成了北京人的秋日雅事,也是一种与季节对话的方式。
寒露过后,气温骤降,昼夜温差拉大,红叶因寒而艳。有人说“寒露催霜红,风起色更浓”,一句话道尽深秋之景。登高望远,赏叶如诗,让人感受秋天的静美与深情。
3、饮菊花酒
寒露将至,正逢菊花满开。古人云:“九日登高,持菊赏秋。”此时天高气爽,人们采菊酿酒,以花入香,寓意清雅从容。饮菊花酒,不为醉,只为与节气相契,借花香送秋意。
这种酒以糯米、菊花、酒曲酿成,色清味淡,甘润如风。民谚有言:“花开酿香,岁月生香。”寒露饮菊花酒,是对季节的敬意,也是生活的仪式,让人于深秋凉意中,感受一份平和与悠然。
4、登高
寒露将临,山色清明。古人云:“登高望远,心旷神怡。”正因寒露前后气候宜人,天朗风轻,登高望远成了人们寄情山水、感怀秋意的方式,也象征着“步步高升”的期盼。
重阳与寒露相邻,登高的风俗也延续于此。昔人登山不止为景,更为心境之升。那份“一览众山小”的畅然,让人在凉秋中释怀烦忧,于高处见远,于宁静处思远年。
5、吃芝麻
寒露一到,凉气渐浓,天地间的热意慢慢退去。古人说:“秋深风露重,草木皆辞青。”在这样的时节里,人们以食补迎冷,便有了吃芝麻的习惯,寓意滋润安和,顺应时气。
芝麻香浓润滑,被称作“寒露之食”。民间有言:“寒露吃芝麻,润在不言中。”一碗芝麻糊,一撮芝麻香,都是深秋里最朴素的温情,也是一种敬天顺时的生活智慧。
6、吃螃蟹
寒露一过,江南水气渐收,正是品蟹的好时节。古诗有云:“九月团脐十月尖,持螯饮酒菊花天。”意思是农历九月母蟹肥,十月公蟹壮。此时母蟹黄满膏香,最合人意。
民间常说“九雌十雄”,讲的正是寒露吃母蟹的时令讲究。那一口蟹黄香浓,正映深秋的丰盈。菊香入风,蟹肥入盘,于凉意中尝鲜,既是味觉的满足,也是人们敬秋惜时的一种仪式。
故,今日寒露,不论忙闲,都要记得提醒身边人:寒露最不能做的5件事,要避开为好。老话传下来总有道理,咱们一起来看看古人的说法,细细品味其中的智慧。
民间有句老话:“白露不露身,寒露不露脚。”意思是说,寒露一过,天地转凉,露水重生,夜气渐寒,若脚部受冷,寒意便容易蔓延全身。古人讲“寒从足下生”,正是提醒人们顺时而衣,不可贪凉。
寒露时节,气温昼夜反差大,白日尚有余温,夜里却凉风透骨。脚离心脏最远,脂薄血缓,最怕寒气侵袭。俗语云:“护脚如护心”,此时收起凉鞋,添上厚袜,正是对时令最好的敬意。
行走间若风起露重,更宜护脚保暖。古人常说“衣要护踝,行须避露”,不仅为防寒,更是顺应自然的生活智慧。
秋深露冷,衣暖脚稳,人便安然。懂得在节气里调整生活,就是与四时为友,也是对自己的一份温柔。
寒露已至,秋高气爽,正是锻炼身体的好时候。古人云:“动以顺天,静以养气。”此时若运动过度,不但难以舒展筋骨,反而容易使人倦怠。寒露的节气,贵在收敛,动中要稳,缓中见力。
民间常说:“秋日多走步,胜过冬藏屋。”登高望远、快步而行,是最合适的选择。既可亲近自然,又能让心静气和。运动若得其度,身轻心畅,人在深秋,也能感到一份从容与温暖。
民间有句老话:“寒露一过夜渐长。”意思是说,节气一到,昼短夜深,凉气渐盛。人若还像夏天那样熬夜纳凉,就违了时令。古人讲“夜长宜早卧”,顺天而息,才能让身体与天地同节。
寒露之后,天地气收,人也应静。夜里早睡,是顺势养气的做法。若贪夜灯,心气浮散,晨起便觉倦怠。古人云:“早卧以安身,早起以顺阳。”寥寥数语,道尽节气的规律。
对农人而言,这时正是秋收繁忙之际。白日要赶工,夜里更该好眠。早睡可养足精神,次日下田才能有劲。乡里常说:“人勤不怕天寒,心静不惧秋短。”
寒露是秋的深处,也是冬的序章。收敛浮躁,静守夜长,早睡早起,不只是生活的节奏,更是与四时同频的智慧。
寒露一到,昼短夜长,草木凋零,天地间多了几分清冷。古人云:“秋气肃而万物收。”这份肃静容易让人心绪低沉,若情绪波动太大,就难与节气相合。寒露之时,最忌心躁气急。
气候转凉,阳气收敛,人也该学会“藏”。情绪若常起伏不定,心火易旺,反失安宁。老话说:“寒露心不静,冬来事难宁。”意思是心若急躁,就难以安然过冬。
遇事要缓,心要稳。深呼吸、散步、静坐,都是让心气归静的好法。古人讲“气平则和,心静则安”,道理虽简,却极贴近生活。
寒露是秋深的信号,也提醒人学会沉静。让情绪慢下来,让内心柔一点,正如深秋的风——虽凉,却澄澈;虽静,却有力量。
寒露一到,天色转冷,草木收敛,正是由秋入冬的关口。古人云:“秋气肃而收敛,饮食宜温润。”意思是说,这时不宜贪凉,过食寒性之物,易损正气,违背节气之道。
寒凉的食材多见于日常,如瓜果、绿豆、薏米等。老话讲“秋食宜温,不可贪寒”,从寒露起,就该少食凉物,以顺应天地气变,让身体稳稳过渡。
此节吃些温润之食更合时令。红枣、核桃、桂圆,既香又暖;芝麻、银耳、熟梨,则润而不腻。古人称“秋食芝麻,润在无声”,正说的是这份温和与平衡。
梨虽性凉,但经火煮后,寒气已散,甘润依旧。乡里常说:“一梨润三秋”,意思是适度得当,既应时又和气。
寒露之食,不在丰盛,而在得宜。懂得收与养,知冷与暖,正如秋色渐深,收放有度,才是生活的从容之味。
总结:今日寒露,不论忙闲,都要记得提醒家人:这天有五件事千万别做。古人留下的经验话虽简,却句句有理,牢记于心,方能顺应节气,安然过秋。
来源:乡村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