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医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疾病的发生与分布仍呈现出鲜明的社会分层特征——低收入群体往往成为多种疾病的高发人群。《柳叶刀·公共卫生》2023年发表的PURE-China队列研究显示,在对混杂因素调整后,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群全因死亡率比高收入群体高65%,心血管疾
文/保明
在医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疾病的发生与分布仍呈现出鲜明的社会分层特征——低收入群体往往成为多种疾病的高发人群。《柳叶刀·公共卫生》2023年发表的PURE-China队列研究显示,在对混杂因素调整后,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群全因死亡率比高收入群体高65%,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更是高出119%。民政部数据显示,我国纳入动态监测的低收入人口已达6600余万,2024年相关调查显示,这一群体中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病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农村低收入群体与城市低保户的健康差距同样突出。这种“疾病追着穷人走”的现象,并非偶然的健康概率问题,而是生活环境、医疗可及性、认知水平等多重因素交织的必然结果,深刻折射出健康公平领域的现实差距。
一、生存环境桎梏:疾病滋生的“天然温床”
低收入群体的生活环境往往存在诸多健康隐患,从饮食结构到居住条件,再到职业暴露,多重风险因素长期叠加,为疾病入侵提供了便利条件。
(一)饮食结构的“高风险陷阱”
1. 高盐高脂饮食成常态。农村地区是脑梗等心血管疾病的“重灾区”,我国农村脑梗死亡率10年翻了一倍,河北某县医院统计显示,每5个猝死病例中有3个是脑梗。这与饮食习惯直接相关:世卫组织建议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而农村人均摄入量高达12克,一碟腌萝卜的含盐量就相当于3勺盐,长期高盐饮食使血管壁变脆变窄,如同被“慢性刀”侵蚀。城市低收入群体同样面临类似问题,城中村务工者因经济拮据常选择高盐快餐,某社区卫生中心2024年监测显示,辖区内外卖从业者日均盐摄入量达10.8克,高血压检出率达28%。
2. 优质营养严重匮乏。《2025年国民蛋白质摄入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农村居民优质蛋白质摄入量仅为城市居民的37%,45%的成年居民面临蛋白质摄入不足风险,而89.55%的农村老年人因消化吸收能力衰退,成为蛋白质不足比例最高的群体。城市低保户也存在营养失衡问题,某省会城市2024年低保群体健康调查显示,62%的受访者日均蔬菜摄入量不足300克,35%的儿童存在缺铁性贫血风险。这种“量不足、质不优”的营养结构,不仅降低免疫力,更让慢性病患者雪上加霜——80%的肿瘤及慢病患者存在营养不良,约20%的肿瘤晚期患者直接死于营养不良及其并发症。
3. 不健康饮食习惯普遍。农村宴席中红烧肉、大油汤等油腻菜肴是“标配”,这类菜肴半碗的油量就相当于3天的推荐摄入量,宴席后48小时内村民血液黏稠度会飙升40%,相当于给血管“泼了桶浆糊”。更有不少村民习惯用剩菜汤泡饭,而剩菜汤中的凝固油脂会直接附着在血管壁上,成为血栓的“加速器”。城市低收入群体则常因“节省时间”“价格低廉”依赖预制菜和油炸食品,某外卖平台数据显示,月收入3000元以下群体中,45%的订单为油炸类快餐,其反式脂肪酸摄入量比普通人群高50%。
(二)居住与职业的双重风险
1. 居住环境暗藏健康隐患。偏远山区低收入群体的居住环境普遍存在通风不良、卫生条件差等问题,易滋生细菌和病毒。某贫困县疾控中心2024年调查显示,当地农村家庭饮用水消毒率仅为38%,蛔虫等肠道寄生虫感染率比城市高3倍,而潮湿环境更使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高发。城市低收入群体的居住环境同样堪忧,城中村出租屋多为“握手楼”,某一线城市城中村2024年环境监测显示,83%的出租屋采光不足、通风不畅,甲醛超标率达27%,肺结核等呼吸道疾病发病率是城市平均水平的2.3倍。
2. 高危职业暴露缺乏防护。低收入群体多从事体力劳动或高风险职业,且防护措施严重不足。2024年某省职业病报告显示,农民工群体中尘肺、噪声聋等职业病占比达72%,其中90%的患者因雇主未提供防护设备,长期在无保护状态下作业。如煤矿工人张建军,在井下工作15年未佩戴专业防尘口罩,2025年初被确诊为三期尘肺,丧失劳动能力。城市零工群体同样面临职业风险,外卖骑手李伟因长期骑行且未佩戴护膝,2024年确诊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却因无工伤保险难以承担治疗费用。
3. 生活环境加剧身心负担。低收入群体多居住在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或配套不足的城郊,日常出行体力消耗大,且缺乏休闲锻炼场所。某乡村振兴调研显示,60%的农村老年人因“路远、没场地”从未进行过规律锻炼,而长期劳累与缺乏运动的叠加,使高血压、慢阻肺等疾病发病率显著上升。城市低保户则面临“锻炼成本高”的困境,某二线城市调查显示,78%的低保家庭因健身场馆收费而放弃锻炼,仅9%能做到每周运动3次以上。
4. 心理健康隐患凸显。低收入群体不仅面临生理健康风险,心理健康问题同样突出。中国心理学会2024年研究显示,低收入人群中抑郁症的发病率高达20%,而普通人群仅为5%。城市低收入群体因生活压力与社会落差,心理问题更为严峻,《2024中国城镇居民心理健康白皮书》显示,城镇低收入群体中心理亚健康状态占比达81%,存在抑郁、焦虑等明确心理问题的比例为22.3%,显著高于城镇平均水平。如城中村租户王秀莲,因丈夫患病、子女学费压力,2024年被诊断为重度抑郁,却因无力承担心理咨询费用延误干预。
二、医疗可及性失衡:疾病防治的“致命梗阻”
尽管我国医保体系不断完善,但低收入群体在就医机会、诊疗质量、费用负担等方面仍面临诸多障碍,导致“小病拖成大病”的现象频发。
(一)就医可及性存在显著差距
1. 地理与设施障碍难以逾越。偏远山区的低收入群体面临“看病远、看病难”的现实困境,某西部省份2024年数据显示,部分行政村距最近的乡镇卫生院超过20公里,且缺乏便捷交通工具,急性病患者往往因延误救治而加重病情。如云南某山村村民张建国,突发脑梗后因山路崎岖,2小时后才送达县医院,虽保住性命却留下偏瘫后遗症。城市低收入群体则面临“优质资源难获取”的问题,某省会城市调查显示,低保户前往三甲医院平均耗时1.5小时,是普通群体的2倍,且挂号成功率仅为43%。
2. 基层医疗资源严重不足。农村地区医疗机构硬件设施落后、专业人才匮乏,某乡镇卫生院仅有3名公共卫生医师和1名负责免疫规划的乡村医生,人手紧张难以满足基本诊疗需求。村卫生室多缺乏先进检测设备,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难以实现早期筛查,导致患者确诊时已出现并发症。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虽分布较广,但资源质量参差不齐,某老旧城区社区卫生中心2024年统计显示,仅配备1台半自动生化分析仪,无法开展血糖、血脂等基础检测,60%的慢性病患者需转诊至上级医院。
3. 医保保障仍有提升空间。虽然2024年农村低收入人口参保率达99%,医保三重保障累计惠及困难群众就医超1.5亿次,但实际诊疗中仍存在报销范围有限、自付比例较高等问题。某省2025年数据显示,农村低收入人口住院政策内报销比例为84.66%,但大病患者的外购药、康复治疗等费用多需自费,不少家庭因高额费用放弃治疗。城市低收入群体同样面临报销困境,灵活就业的低收入者医保缴费基数低、报销比例低,某城市2024年数据显示,灵活就业人员住院自付比例达42%,比职工医保高18个百分点。
(二)诊疗过程中的多重壁垒
1. “先付费后诊疗”的隐性门槛。尽管多地对脱贫人口实行“先诊疗后付费”政策,但部分非监测范围的低收入群体仍需预缴押金,这成为阻碍其及时就医的重要因素。2024年调查显示,42%的农村低收入患者因“凑不齐押金”推迟住院,其中15%最终发展为重症。城市低收入群体中这一问题更突出,某城市低保户调查显示,58%的受访者因无法预缴押金放弃过住院治疗,32%因此导致病情恶化。
2. 异地就医结算仍存不便。虽然2024年1-11月全国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惠及2.13亿人次,但这一群体中低收入者占比仅18%,且偏远地区老年人、农民工等低收入群体对医保政策了解不足,30%的跨省就医者因未办理备案而无法直接结算。深入调查显示,未备案者中65%是因“不知道需要备案”,22%因“备案流程复杂不会操作”,需自行垫付高额费用后报销,资金压力使其被迫选择低水平医疗机构。如农民工刘刚在务工地突发阑尾炎,因未备案无法直接结算,仅手术费就垫付1.2万元,后续报销耗时3个月。
3. 康复管理服务严重缺失。慢性病患者需要长期规范的康复管理,但农村地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虽覆盖脱贫人口,却因人手不足难以落实定期随访。某村65岁高血压患者王奶奶,虽签约家庭医生,但因医生每月仅能上门1次,无法及时调整用药,2025年上半年因血压失控引发脑出血。城市低收入慢性病患者同样缺乏康复指导,某社区2024年统计显示,70%的糖尿病患者未接受过规范的饮食、运动指导,血糖控制达标率仅为35%。
三、认知与行为偏差:健康防护的“自我瓦解”
低收入群体健康素养普遍偏低,加之不良生活习惯的长期累积,使其在疾病预防和治疗中陷入被动,进一步加剧了健康困境。
(一)健康认知的“盲区与误区”
1. 基础健康知识严重匮乏。偏远山区超六成村民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早期症状识别不清,合理用药意识淡薄,存在“生病硬扛”“相信偏方”的现象。某村卫生室2024年统计显示,58%的高血压患者不知道“低盐饮食”的具体标准,62%的糖尿病患者不清楚血糖监测频率。城市低收入群体同样存在认知缺口,某城中村调查显示,65%的外卖骑手不知道长期熬夜的健康危害,72%的家政服务人员不了解职业防护常识。
2. 疾病认知存在致命误区。不少低收入群体认为“没症状就是没病”,忽视早期干预的重要性。云南村民张建国患高血压多年,因“身体没不舒服”拒绝服药,最终突发脑梗;河南某村65岁老年女性血压高达160/95mmHg,却觉得“血压高点没事”,嫌吃药麻烦而随意停药。城市低收入群体中,这种误区同样常见,某社区卫生中心2024年接诊的胃癌患者中,45%曾出现胃痛、反酸症状,但因“忍忍就好”未及时检查,确诊时已达晚期。
3. 健康信息获取渠道闭塞。农村居民健康信息主要依赖村广播、传单等单一渠道,且内容枯燥、针对性不强,难以形成有效认知。2025年调查显示,70%的农村居民从未接触过专业营养知识,对“优质蛋白质来源”“合理用盐”等基础常识一无所知,导致健康行为难以改善。城市低收入群体虽能接触网络,但信息辨别能力弱,58%的人曾相信“保健品能治病”等虚假宣传,反而延误正规治疗。
4. 心理健康认知严重不足。低收入群体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尤为匮乏,80%的人认为“抑郁是矫情”“焦虑不算病”,仅有6.9%的人了解基本的情绪管理方法。某县2024年心理健康调查显示,农村抑郁症患者中,75%从未寻求过专业帮助,多将症状归咎于“运气差”“压力大”,直至出现自伤行为才被家人察觉。
(二)生活习惯与就医行为的偏差
1. 不良生活习惯根深蒂固。低收入群体中吸烟、酗酒、久坐等不良习惯发生率较高,且难以改变。某贫困县2024年数据显示,男性吸烟率达58%,比城市高22个百分点;60%的农村老年人因“看电视方便”每天久坐超6小时,缺乏运动使慢性病风险显著上升。城市低收入群体则因工作性质养成不良习惯,外卖骑手、快递员等群体中,90%存在熬夜、饮食不规律问题,45%有吸烟提神的习惯。
2. 主动就医意识极度薄弱。“小病扛、大病拖”是低收入群体的普遍心态,某乡镇卫生院2025年上半年接诊的脑梗患者中,70%发病前已出现头晕、手脚发麻等症状,但因“怕花钱”“没时间”未及时就医,错过4.5小时黄金抢救期。城市低收入群体同样如此,某城市低保户调查显示,62%的人在出现持续不适后选择“自行买药”,仅18%会主动前往医院就诊,这种拖延行为不仅降低治愈率,更增加了致残、致死风险。
3. 健康干预存在抵触情绪。面对医生提出的生活方式调整建议,不少低收入群体因“习惯难改”“觉得麻烦”而抵触。河南某村高血压患者拒绝戒烟限盐,认为“活了一辈子就这样了”;部分村民对疫苗接种存在顾虑,因“担心副作用”“路远不便”而迟种、漏种,增加传染病感染风险。城市低收入群体中,这种抵触情绪更易受经济因素影响,52%的人因“健康食材太贵”拒绝调整饮食,38%因“没时间休息”放弃规律作息。
结语
从高盐饮食的日常侵蚀到基层医疗的资源短缺,从健康认知的普遍匮乏到就医行为的被动拖延,多重因素的叠加让低收入群体成为疾病的“易感人群”。这种现象背后,是健康公平尚未完全实现的现实写照——健康不仅是个人选择的结果,更与社会经济地位、资源分配格局紧密相关。
值得欣慰的是,我国正通过一系列举措破解这一困境:2024年医保目录新增91种药品,农村低收入人口参保率达99%,29个省份实现医保个人账户家庭共济;多地开展针对性健康宣教,用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防病知识,同时扩大心理健康服务覆盖面,提升低收入群体心理援助可及性。这些努力正在逐步缩小健康差距。
来源: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