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黔山秀水间的古老歌者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8 04:03 1

摘要:在云贵高原的东南边缘,北盘江与红水河流域的崇山峻岭间,布依族如同一株扎根于喀斯特地貌的青杠树,以其独特的“稻作文化”“蜡染技艺”和“八音坐唱”,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鲜活的存在。这个自称“布依”“布雅依”的民族,从百越先民的分支到现代民族共同体,始终在山水

在云贵高原的东南边缘,北盘江与红水河流域的崇山峻岭间,布依族如同一株扎根于喀斯特地貌的青杠树,以其独特的“稻作文化”“蜡染技艺”和“八音坐唱”,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鲜活的存在。这个自称“布依”“布雅依”的民族,从百越先民的分支到现代民族共同体,始终在山水之间书写着坚守与融合的故事。本文将从七个维度,全景式展现布依族的历史纵深与当代活力。

一、民族起源:从百越分支到布依认同

布依族的族源可清晰追溯至先秦时期的“百越”族群,与壮族同属“骆越”支系的后裔。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秦汉时期,生活在今贵州南部、广西西北部的布依族先民,被称为“夜郎”“牂牁”部落,他们傍水而居,最早掌握了水稻种植技术,创造了以“干栏式建筑”和“青铜农具”为代表的早期文明。

魏晋南北朝时期,布依族先民被泛称为“俚”“僚”,与周边民族开始初步融合。唐代,中央王朝在布依族聚居区设立羁縻州,任命当地首领为刺史,推动了中原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流。宋元时期,“仲家”“青仲”等称谓逐渐出现,族群特征日益鲜明。明清两代,中央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大量汉族移民进入布依族地区,促进了壮汉文化的深度融合,也让布依族的民族认同进一步固化。1953年,经过系统的民族识别,“布依族”被正式确定为统一族称,既尊重了民族的自我认知,也标志着其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的身份确立。

二、分布与人口:黔桂交界的聚居格局

国内分布与人口规模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布依族总人口达357.67万人,主要聚居在贵州、云南、四川、广西等省份,其中贵州省的布依族人口占全国总数的97%以上,是贵州第三大民族。贵州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顺市、贵阳市是布依族的核心聚居区,仅黔南州的布依族人口就超过120万人,占该州总人口的31.2%。

布依族聚居区多位于海拔800-1500米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北盘江、红水河、都柳江等河流穿境而过,形成了“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格局。这里气候湿润,土壤肥沃,为布依族的稻作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至今仍保留着“稻田养鱼”“轮作休耕”等传统农耕智慧。从人口结构看,布依族人口呈现“教育水平稳步提升、老龄化速度平缓”的特点: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8.2年,较2010年提高1.5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3.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

国外分布情况

布依族是跨境民族,在东南亚的越南、老挝有少量分布,总人口约2万人,其海外群体的形成主要与历史上的迁徙和地缘因素有关。越南的布依族约1.5万人,主要聚居在北部与中国广西、云南接壤的河江省、老街省,当地称其为“布依族”,仍保留着与中国布依族相同的语言和习俗,如过“三月三”、穿蜡染服饰;老挝的布依族约0.5万人,集中在北部丰沙里省,多与中国云南的布依族有亲属关系,日常交流仍使用布依语。

三、语言与文字:汉藏语系的活态密码

布依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与壮语有密切的亲缘关系,可分为黔南、黔中、黔西三个方言区,各方言间基本可以互通。布依语词汇丰富,尤其在农业、自然现象等领域,有着精准的表达,如对水稻生长的不同阶段有“秧”“禾”“谷”等专属称谓,体现了稻作文化对语言的深刻影响。

布依族的文字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历史上,布依族没有本民族的通用文字,曾长期借用汉字记录语言,形成了“布依借汉宇”的书写形式,主要用于记录民歌、家谱、契约等。20世纪50年代,国家组织语言工作者对布依语进行系统研究,以黔南方言为基础,以贵阳附近的语音为标准音,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布依文。该方案共有26个字母,通过字母组合和声调符号来准确记录布依语的语音和语义,解决了无文字的困境。

1981年,拼音布依文经过修订后正式推行,如今已广泛应用于教育、出版、传媒等领域。在黔南、黔西南的部分中小学,开设了布依汉双语教学课程,《布依文教材》《布依汉词典》等书籍陆续出版,《黔南日报》还开设了布依文专栏,一些公共服务场所的标识也采用布依文与汉文并用的形式,让古老的布依语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四、历史政权:夜郎故地的地方印记

在历史长河中,布依族先民曾参与建立多个地方政权,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夜郎国。夜郎国是战国至西汉时期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方国,其疆域大致涵盖今贵州南部、云南东部、广西西北部及四川南部,布依族先民是夜郎国的主要居民之一。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夜郎国“耕田,有邑聚”,农业发达,与西汉王朝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夜郎自大”的典故便源于此。夜郎国在巅峰时期,势力范围达10余万平方公里,是西南地区最强盛的方国之一,对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代以后,布依族地区逐渐纳入中央王朝的羁縻统治体系,出现了许多由布依族首领担任的土官。宋元时期,中央王朝在布依族地区设立土司,任命当地布依族首领为土司,授予其世袭统治权,形成了众多布依族土司政权。其中,贵州安顺的普定土司、黔南的独山土司、黔西南的安龙土司最为著名,这些土司政权在统治期间,积极发展农业,兴修水利,推动了布依族地区的开发与稳定。

明清两代,中央王朝在布依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政策,逐步废除土司制度,实行流官统治,布依族地区正式纳入中央王朝的直接管辖体系。尽管土司制度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土司文化中的部分元素,如土司建筑、土司习俗等,仍在布依族民间得以保留,成为研究布依族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五、杰出人物:跨越时空的民族脊梁

王囊仙(1778-1797)

王囊仙是清代著名的布依族农民起义领袖,出生于贵州安龙的一个布依族农民家庭。1797年,为反抗清朝政府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王囊仙与丈夫韦朝元一起,在安龙发动起义,提出“反清复明,除暴安良”的口号,迅速聚集了数万名起义群众。起义军先后攻占了安龙、兴义、贞丰等多个州县,声势浩大,震惊了清廷。清廷急忙调集重兵镇压,起义军在王囊仙的率领下,与清军展开了英勇顽强的战斗。最终,由于寡不敌众,起义失败,王囊仙被俘,于同年在北京就义。王囊仙的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她的反抗精神激励着后世的布依族人民,成为布依族历史上的巾帼英雄。

莫友芝(1811-1871)

莫友芝是清代著名的学者、诗人、书法家,布依族,出生于贵州独山。他自幼聪慧好学,博览群书,在经学、史学、文学、音韵学、书法等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莫友芝与郑珍并称“西南巨儒”,两人共同编纂了《遵义府志》,该书被誉为“天下府志第一”,详细记载了遵义地区的历史、地理、文化、风俗等内容,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莫友芝的诗歌作品风格沉郁顿挫,充满了对家乡山水的热爱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著有《郘亭诗钞》《郘亭遗诗》等。在书法方面,莫友芝擅长篆书、隶书、楷书等多种字体,其书法作品笔力苍劲,韵味十足,被后人视为书法艺术的珍品。

陆瑞光(1901-1937)

陆瑞光是近代布依族杰出的爱国人士、革命烈士,出生于贵州镇宁的一个布依族地主家庭。他早年目睹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腐败和对少数民族的压迫,毅然投身于革命斗争。1935年,红军长征经过贵州时,陆瑞光积极响应红军的号召,与红军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帮助红军筹集粮草,护送红军伤员,为红军顺利通过布依族地区提供了重要支持。红军离开后,陆瑞光继续在当地开展革命活动,组织群众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1937年,陆瑞光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在狱中遭受了严刑拷打,但他始终坚贞不屈,最终被敌人杀害,年仅36岁。陆瑞光用生命践行了对革命的忠诚,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韦钰(1940- )

韦钰是当代著名的电子学家、教育家,布依族,出生于广西桂林。她是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曾任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院长、教育部副部长等职。韦钰长期从事电子信息领域的研究工作,在数字信号处理、语音识别、人工智能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教育领域,韦钰积极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倡导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她还十分关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多次深入布依族聚居区考察,为推动布依族地区的教育发展建言献策。

六、婚姻习俗:民族融合的温情见证

布依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观念以自由、平等、尊重为核心,与汉族及其他民族通婚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是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生动体现。

从历史传统来看,布依族与汉族的通婚可追溯至明清时期。随着“改土归流”政策的推行,大量汉族官员、商人、农民迁徙至布依族地区,与布依族先民产生了广泛的交流,婚姻往来成为常态。在贵州安顺、都匀等地的布依族村寨,至今仍保留着明清时期汉壮通婚的历史遗迹,如古老的四合院、汉式墓碑等,这些遗迹见证了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

在传统婚俗中,布依族青年男女通过“赶表”“对歌”等活动结识、相恋。“赶表”是布依族青年男女社交的重要形式,在节日或赶集日,男女青年会聚集在山坡上、河边,通过对歌的方式表达爱意,互诉衷肠。如果双方情投意合,便会互赠信物,确定恋爱关系。布依族的传统婚礼充满了民族特色,从“接亲”“拜堂”到“闹洞房”,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布依族人民对婚姻的美好祝福。即使是跨民族相恋,也会得到家族和社会的认可与支持。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保障各民族的婚姻自由,禁止任何干涉民族通婚的行为,进一步推动了布依族与汉族及其他民族的通婚。在现代社会,随着交通和通讯的发展,布依族与其他民族的交流日益频繁,跨民族婚姻的数量不断增加。这些跨民族家庭在生活中相互学习、相互融合,既保留了布依族的传统习俗,如过“三月三”、吃糯米饭,也吸收了汉族的文化元素,如过春节、贴春联,成为民族团结的鲜活样本。

七、人口流动:城镇化浪潮中的新图景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布依族人口的流动性显著增强,“进城打工”成为越来越多布依族群众改变生活的选择,形成了遍布全国的布依族务工群体。

从规模上看,布依族外出务工人员数量呈逐年增长态势。据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数据显示,2023年贵州省外出务工人员达1100万人,其中布依族占比约15%,约165万人。这些务工人员主要流向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等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其中广东省是布依族务工人员最集中的地区,约占跨省务工人员的60%,主要分布在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城市。在贵州省内,贵阳、遵义、六盘水等城市也吸引了大量布依族务工人员,形成了“区内流动与跨省流动并存”的格局。

布依族务工人员的就业领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在广东珠三角地区,布依族务工人员主要集中在电子制造、服装加工、玩具生产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他们凭借勤劳踏实的工作态度和精湛的手工技艺,成为企业的骨干力量;在浙江温州、义乌等地,许多布依族务工人员从事小商品加工和销售行业,部分人还自主创业,开设了民族特色店铺,将布依族的蜡染、刺绣等手工艺品推向全国;在建筑行业,布依族务工人员以吃苦耐劳著称,活跃在全国各地的建筑工地上,为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贡献力量;此外,还有部分布依族务工人员从事餐饮、家政、物流等服务行业,成为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保障布依族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立跨区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发布就业信息;开展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提高务工人员的就业能力;在务工人员集中地区设立民族工作服务站,为他们提供法律咨询、权益维护、子女入学等服务。这些举措让布依族务工人员在城市中找到了归属感,也让他们成为布依族文化的传播者,将布依族的音乐、舞蹈、美食等带到了更广阔的天地。

从夜郎故地的稻作文明到现代城市的务工浪潮,布依族始终在坚守中创新,在融合中发展。这个热爱生活、崇尚自然的民族,既守护着黔山秀水间的文化根脉,也以开放的姿态拥抱时代变革。在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的伟大进程中,布依族必将续写更加灿烂的篇章,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增添独特的魅力。

来源:橘子洲头望明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