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开拓者训练馆的灯刚亮,球还没落地,利拉德就先冒出一句:“那中国小子真不简单。”一句话,把所有目光都拉向了那个穿16号球衣的年轻身影。
开拓者训练馆的灯刚亮,球还没落地,利拉德就先冒出一句:“那中国小子真不简单。”一句话,把所有目光都拉向了那个穿16号球衣的年轻身影。
利拉德不随便给新人贴标签,他的赞美意味着“你已经获得入场券”。
20岁的杨瀚森站在NBA地板上,眼里没有害怕。他跟翻译摆手:“你先歇着,我自己来。”然后半生不熟的英语加上手舞足蹈,一句“Screen right, roll hard”逗笑了全队。笑声过去,比卢普斯大手一挥:“打!”这才是真正的测试。
球一开,杨瀚森第一个掩护结结实实撞上夏普,把小后卫直接送进油漆区;转身顺下,手递手又把球塞回外线,三分命中。利拉德吹声口哨:“Good job,rookie!”
一句“Good job”,比十次鼓掌更像通行证——联盟只尊重能立即上手的菜鸟。
训练结束,罗伯特·威廉姆斯撂下一句:“兄弟,你掩护搞得我都没脾气。”这位以防守凶狠著称的冠军中锋,很少对同位置新人说软话。队友的认可,比数据表更真实。
可真实不代表容易。开拓者阵容里,乐透秀克林根是管理层的重点项目,罗威是马上能用的防守盾牌。按常理,杨瀚森只配第三序列。但他不是在等机会,而是拼命制造机会。
深夜的波特兰健身房,灯经常在十一点后才熄。杨瀚森练投篮,身旁只有助教和一台投篮机。
“想抢饭碗,先把自己练成对手不敢放空的存在。”这是他写在手机备忘录里的话。
夏联那点惨淡数据,被不少人嘲笑成“水货16号”。他没解释。回到训练馆,他把20分钟录像剪成5分钟,只保留失误、慢动作和被帽片段,循环播放。
“我不怕看丑自己。”他说完加练三分,一练两个小时。助教数过,最低命中率41%,最高55%。这不是新闻,却是未来吃饭的资本。
语言关同样要过。上午力量房,下午投篮,傍晚英语课,晚上复盘。队医说再这样下去得逼他睡觉。杨瀚森笑笑:“我怕慢了节奏。”
在NBA,真正的敌人是时间差——适应慢一拍,就可能永远差一拍。
利拉德的肯定像火种,但要烧成篝火,还得拿比赛说话。比卢普斯给出四字评语:“节奏跟上。”
NBA节奏是什么?是对抗一秒变出解法,是24秒读完整本战术书,更是被换下后隔着海量录像重播自己的错误。杨瀚森的优点——球感、策应、柔和手感——在小球时代价值飙升,可他的弱点——横移速度、防守站位——也会被无限放大。
于是我们看到,他在场外练驾照。大家问为什么,他说:“波特兰地广人稀,自己开车去训练更省时间。”别人打游戏,他开车去多出一次力量房、多投两百个球。
这不是鸡血,这是在用“能控制的细节”蚕食“看似无法控制的环境”。
再说到竞争。克林根要球权,罗威要防守位置,杨瀚森要什么?他要的是当两个前辈身上出现短板时,自己能即时补上。
一旦克林根被包夹,他可以顶到高位调度;一旦罗威罚球拉胯,他可以在短暂停里顶上投篮。
“活在缝隙里,也能长成参天大树。”这是中国内线在NBA最现实的生存法则。
别忘了历史的影子。王治郅打开门缝,姚明推开正门,易建联试图装修,周琦却转身而去。每一次试错,都让中国球迷的耐心薄一点、期待重一点。杨瀚森知道压力,但他更知道:
“压力不是石头,是跳板,愿意往上蹬,它就成助力。”
训练第十二天,主队与替补的对抗赛里,他在45度角飙进第一记三分,全场沸腾。比卢普斯暂停:“保持投篮动作,继续跑!”这是战术板上第一次专门为杨瀚森划线。那一刻,他终于不只是“来自中国的16号”,而是真正进入球队的战术语境。
试训好不代表常规赛好。NBA的剧本不写温情,它只关心谁能活下去。接下来,季前赛可能给他平均10分钟试水。10分钟,能掩护几次?能传出几次空位?能防下几个回合?任何一项偷懒,直接影响后面的轮换排序。
在NBA,站稳脚跟就是一场“每回合都要写简历”的面试。
如果杨瀚森撑下来,开拓者会多一个战术轴;如果撑不下去,他的号码会被新的选秀吞掉。这就是职业体育的冷酷,也是魅力所在——一切都摆在阳光下。
下次你深夜刷到波特兰的社交媒体,可能会看到一个身高2米16的家伙,边练投边自言自语:“Again,again!”那不是自嗨,而是翻译不在身边时最简单的自我鼓励。
“语言可以生疏,但努力不会打折。”
结尾之前,不妨抛出一个假设:当开拓者的第二阵容需要一个能策应又能拉开空间的中锋,比卢普斯手里有三个名字——克林根、罗威、杨瀚森。前两位各有标签,第三位正用汗水写标签。
假如季中交易来临,管理层要留谁?利拉德的眼神可能给出答案。
新赛季钟声即将敲响。杨瀚森要做的,不是复制姚明,也不是躲避周琦,而是在波特兰刻下自己的指纹——让每一次顺下都告诉世界:这里有个中国大个子,他不是故事里的补充,他就是主角。
来源:在沙漠感受苍茫的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