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国庆黄金周期间,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的红岩志愿者们以实际行动赓续红色血脉,在红岩村、渣滓洞、白公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等红岩景区开展志愿服务,以真挚热情传承红岩精神,陪伴各地游客共度家国同庆的特殊时刻。
今年国庆黄金周期间,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的红岩志愿者们以实际行动赓续红色血脉,在红岩村、渣滓洞、白公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等红岩景区开展志愿服务,以真挚热情传承红岩精神,陪伴各地游客共度家国同庆的特殊时刻。
重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红岩志愿者王菊已是第二次站在渣滓洞景区入口。熟悉的砖墙映着往来的参观人群,相较于初次服务时的些许局促,这一次她多了份从容笃定。“入口引导从不是简单的路线指引,更像是传递红色记忆的‘第一扇窗’。”看到推着轮椅的家属,她会立刻上前轻扶行李,细致告知平缓路段;碰到牵着手的亲子家庭,她会轻声提醒,让孩子在肃穆氛围中感受历史。最让她动容的,是那位笑呵呵朝她敬军礼的老兵爷爷,“眼里的光让我心头一热”;还有主动配合引导队伍的警察同志,“总在游客多的时候悄悄帮我维持秩序”。当被问及志愿服务感受时,她指着不远处“狱中八条”的展示牌说:“每次引导,都是一次和历史的对话,想让更多人带着敬畏心走进这里,帮更多人带着温度读懂这段历史。”
西南政法大学红岩志愿者黄琼的岗位在白公馆。十月一日的晨光里,她踩着那条又陡又长的石阶,一步步走进历史的暗部。她的工作台设在小萝卜头雕像旁,为游客提供“打卡盖章”服务。书本上只有两行铅字的烈士,在这里展开了完整的一生:八个月随父母入狱,九岁被害,身高不足一米二,却把铅笔头磨成了狱友们的灯塔。游客们自发捧来黄菊,小朋友踮脚放下糖果、新铅笔——“那些正是高墙里他曾仰头渴望的甜”。国庆宣读会上,当《我和我的祖国》的旋律响起,无人指挥,众人却齐声高唱,歌声引来几只蝴蝶绕檐飞舞。黄琼想起小萝卜头的日记:“梦见叔叔阿姨都变成蝴蝶飞走了。”于是在心里轻轻接句:“今天他们飞回来了,落在不再上锁的天空,落在可以自由长大的孩子身上。”“ 我盖好的每一枚印章,递出去的不只是卡片,更是一句无声的托付——替他们多看一眼这盛世,替我们把未竟的明天,继续写下去。”黄琼说。
在歌乐山革命纪念馆,来自西南政法大学的红岩志愿者史明琦主要负责留言板检查、制止不文明行为、为游客提供帮助。站在挂满黑白照片的墙前,他不禁思绪万千:“那些照片仿佛有魔力似的,把我带回了那段用血与泪谱写出的悲壮岁月。”他注意到,绝大多数游客都会在留言板上写下感受,有缅怀先烈的,有感叹生活来之不易的,还有作诗表达感激之情的。许多家长带着孩子参观,小朋友也会尽力用好看的字写出对英雄的纪念和对祖国的赞美。馆内常来的老同志扶着眼镜仔细端详展品,有时会为他讲述革命故事,希望年轻一辈不忘历史。“我说不会的,忘记历史就是背叛。”史明琦表示,通过这次志愿服务,对红岩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历史的接力棒从先辈传到了我们手里,我们就应该不负重托,完成自己的使命。”
此外,“翰墨颂华诞”书法送礼活动于10月6日至7日分别在歌乐山革命纪念馆和红岩革命纪念馆举行。活动设立“书法赠礼点”,游客可从“国庆献礼”“中秋祝福”“红岩精神”三大类菜单中选择内容,由红岩志愿者现场书写并赠送。10月6日,恰逢中秋佳节,来自重庆市九龙坡区的书法家、红岩志愿者代云携一家三口和红岩志愿者张琦走进歌乐山革命纪念馆,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书法创作盛宴,用笔墨丹青传承红色基因,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文化与红色气息。10月7日,同样在红岩革命纪念馆,代云与刚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的女儿代琦馨、红岩志愿者张琦同台挥毫,为游客创作书法作品,宣讲红色文化,弘扬红岩精神。活动吸引大量游客参与,现场气氛热烈。
这个假期,红岩志愿者们以微小而坚定的举动,架起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桥梁,让红色记忆可触可感,让红岩精神在新时代绽放璀璨光芒。
来源:正义的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