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岩岛大败而归后,中方亮底线,菲高层再也不敢喊“动武”口号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7 21:25 1

摘要:说起南海那点事儿,总让人觉得像过山车一样,一会儿风平浪静,一会儿又闹得鸡飞狗跳。尤其是黄岩岛这块地儿,从2012年中国实际控制后,菲律宾每年都来搅和,今年更是来势汹汹。短短几个月,菲方就搞了好几次大动作,船只往黄岩岛附近海域冲,摆明了想试试中方的底线。结果呢,

说起南海那点事儿,总让人觉得像过山车一样,一会儿风平浪静,一会儿又闹得鸡飞狗跳。尤其是黄岩岛这块地儿,从2012年中国实际控制后,菲律宾每年都来搅和,今年更是来势汹汹。短短几个月,菲方就搞了好几次大动作,船只往黄岩岛附近海域冲,摆明了想试试中方的底线。结果呢,9月16日那场对峙,直接让菲方吃了瘪,从此高层再也不提什么“动武”了。这事儿得从头说起,得讲讲中方怎么稳稳地守住自家地盘,菲方又怎么从硬碰硬转成低头认怂。

先捋捋时间线。9月10日,中国国务院批复同意新建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一步棋走得稳当。保护区覆盖周边海域,主要是维护生态多样性,但也明确了中方对这块礁盘的主权主张。公告一出,地方部门就开始执行,监测非法活动,投放浮标啥的。这不光是环保名义,还直接影响菲方在南海的那些小算盘。菲方渔船本就爱往这儿钻,现在保护区一立,他们的行动空间就小了。没过几天,9月16日早上,菲方就坐不住了,组织了10多艘公务船,从东、南、西几个方向直奔黄岩岛领海。 这些船包括渔业监视船啥的,规模比以往大多了,过去顶多几艘,这次直接十几艘,摆明是有备而来,想借着美菲联合军演的东风,试探中方反应。

中国海警早就在礁盘外巡逻,雷达一扫就把菲船锁定。广播警告从早上8点就开始了,中英文混着喊,意思就是赶紧滚蛋,别找事儿。 菲船不听,继续往前冲,其中一艘编号BRP Datu Sanday的船特别来劲,直接加速撞向中国海警4603号船。碰撞发生时,船身刮擦,碎片掉海里,菲船桥楼玻璃碎了一地。 中方没慌,依法启动管制,先是航路阻挡,然后水炮上阵。高压水柱喷出去,左右夹击,菲船甲板上水雾一片,设备短路,船员衣服全湿。 视频显示,菲船一度冲到领海基线2海里内,但水炮一顿猛击,他们扛不住了。船员冲上甲板,抓起白布高举,信号明摆着就是求饶。 其他菲船见状,也开始后撤,船队掉头往外海跑,中国海警尾随监视,确保他们滚远点。

这事儿一结束,中方动作快,当天下午就公布了现场视频。画面里水炮喷射的瞬间清清楚楚,白旗挥舞的镜头也没少,证据链一条龙。 菲国防部那边嘴硬,承认碰撞但死活不认投降,说是船员举布挡水。 可他们也没多说什么不满,就这么咽下去了。过去每次吃亏,菲方都爱哭穷,在国际上抹黑中方,这次呢?除了否认事实,啥也没提。这态度转变,搁谁看都觉得不对劲。原来,菲方这次玩大了,规模和危险度都升级了,直接踩到中方红线。保护区刚批复一周,他们就来这一出,等于在扇中方脸。结果中方不光视频甩脸,还把驻菲大使职位空着没补,新任人选到现在也没影儿。 这招儿搁实诚话说,就是给菲方上眼药,让他们知道经济上对中方依赖多深。菲律宾外资里,中国投资占了近一半,贸易额大头儿,要是真闹僵了,菲经济得吐血。

再看菲方背后的靠山,美国人。2月份,特朗普政府冻结对外援助90天,但唯独给菲方豁免了3.36亿美元军事援助,用来升级安全部队。 菲方乐坏了,以为美国铁了心挺他们,立马加码联合军演。结果8月份,美菲澳加四国舰艇在黄岩岛附近转悠,中国海军跟踪警告,美舰“希金斯”号掉头走了,没硬刚。 9月16日事件后,美国就发了个谴责声明,军事上啥也没动静。 菲方一看,这靠山虚得慌,继续作对没好果子吃。搁老百姓话说,美国人就是墙头草,嘴上喊得欢,真到事儿上缩卵。

中方这底线亮得明明白白,不光是水炮那一下,还得说说保护区的战略布局。黄岩岛保护区不光划了生态区,还留了部分区域没纳入,适合以后填海啥的。 想想美济礁,早年填海建了机场、港口、雷达,离菲占的仁爱礁才32公里,威慑力拉满。 菲方对这事儿耿耿于怀,10月3日,总参谋长布劳纳在采访里直说,不想黄岩岛重蹈美济礁覆辙,但具体措施呢?就提外交抗议,没影儿军事手段。 这话搁以前,菲高层爱喊“动武”口号,现在呢?哑巴了。布劳纳这人,军旅生涯长,2023年上位总参谋长后,就盯着南海部署,但这次事件后,他批准的行动转向监视和外交,部队巡逻频率没减,但没再提硬碰硬。

事件后,菲方回应低调。9月17日,武装部队发声明,描述碰撞细节,但白旗的事儿轻描淡写。 外交部递了抗议照会,焦点在保护区范围上,说这是借环保名义占地。 中方没理这茬,继续巡逻,9月下旬在保护区投放监测设备,记录鱼群数据。 菲渔民出海少了,港口船只停着多。10月1日,中国海警环礁航行,悬挂旗帜庆祝国庆啥的,菲方无人机监视,但没靠近。 布劳纳内部评估后,调整部署,巴拉望岛巡逻艇多出动,但重点是情报共享,没再组织大规模闯海。

来源:史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