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感染的人越来越多!医生建议:牢记4不做、5不吃、别马虎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17 10:06 2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最近身边阳的人越来越多。”这样的感叹,又回到了许多人生活的主旋律。曾经以为已经过去的新冠疫情,随着病毒变异和季节交替,正悄然以不同形式卷土重来。各地陆续报告新增感染病例,尤其是中老年人群,再次成为易感的“第一梯队”。

面对这个熟悉又陌生的“老问题”,医生们再次发出提醒:“4不做、5不吃”,不是吓唬,而是保护。

新冠病毒虽然不再如初期那般致命,但对于身体免疫力下降的人群而言,仍然是一个不可小觑的威胁。许多人以为感染一两次就没事了,却忽略了病毒对身体潜在的慢性影响。

别马虎了,这一次,做好防护,才是真正的智慧。

不少人疑惑:不是早就解封了吗?疫苗也打了,怎么新冠又多了起来?

这并不意外。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4年底的监测报告,随着新冠病毒的不断变异,新的亚型毒株如JN.1、BA.2.86等,正在悄无声息地扩散。这些变异株具有更强的传播力,即便症状轻微,也隐藏着较高的传染性

人群的免疫屏障正在逐渐减弱。疫苗的保护作用随时间推移而下降,而自然感染产生的抗体也非永久有效。尤其是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患有基础病的个体,免疫系统本就“不灵光”,在病毒面前更容易“失守”。

病毒没走远,只是学会了隐藏。

中老年人是新冠病毒最关注的“目标人群”。他们中的很多人,在防控政策放开后逐渐放松了警惕,开始频繁聚会、出行、甚至忽略日常防护。但医生提醒,有四个行为必须避免:

很多人喜欢跳广场舞、打麻将、参加社区活动,这些活动虽然丰富生活,但也是病毒传播的“温床”。空气流通差、接触频繁,是病毒最喜欢的环境。尤其在冬春交替、通风不良的室内,聚集性传播的风险更高。

减少不必要的聚会,是对自己和家人的负责。

有些人感染后症状轻微,咳嗽几声就不当回事。殊不知,这正是变异毒株的“伪装术”。轻症不代表无害,更不代表不会传染他人或影响身体其他器官。

一时大意,可能引发慢性咽炎、支气管炎,甚至诱发基础病恶化。

熬夜对年轻人都是伤害,对中老年人而言更是“雪上加霜”。睡眠不足会直接影响免疫细胞的活性和数量。研究显示,睡眠时间低于6小时者,呼吸道感染风险显著上升

规律作息、保证睡眠,是最朴素却最有效的防护手段之一。

一些人感染后仍带病出行、上班,认为“扛一扛就过去了”。但这种心理很危险。病毒的潜伏期和高传染性,决定了一个人可能引发一个小范围的传播链。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不是赌注。

饮食,是中老年人最容易忽视的防疫“软肋”。很多人感染后依然吃得“无辣不欢”“无糖不喜”,殊不知,一口下去,可能就是让免疫力“原地踏步”。

炸鸡、油条、薯片……虽香,但高温油炸后产生的反式脂肪和致炎物质,会加重身体的炎症反应。感染新冠后,身体本就在“打仗”,再吃这些,无异于“火上浇油”。

减少油炸食物,有助于减轻呼吸道负担。

蛋糕、奶茶、甜饮料,带来的不仅是血糖波动,更是免疫力的“滑坡”。高糖饮食会抑制白细胞功能,使抗病毒能力下降

糖吃多了,病毒笑了。

感染期间或恢复期,很多人还抱着冰镇饮料不撒手。但寒冷刺激会收缩呼吸道血管,导致免疫细胞难以到达“前线”。原本要恢复的嗓子,反而越来越哑。

别让贪凉毁了恢复期的黄金时间。

辣椒、花椒、麻辣火锅,虽过瘾,但对呼吸道黏膜刺激强烈。感染期间本就干燥敏感的咽喉,在辛辣刺激下更容易恶化为慢性炎症。

咳嗽没断根前,最好别碰辣。

酒精会抑制免疫细胞活性,影响肝脏代谢能力。感染期间喝酒,等于给病毒开绿灯。

养病期间,滴酒不沾才是清醒之举。

许多人在感染时,常常分不清是普通感冒还是新冠。尤其是新冠症状减弱后,很多人误以为自己只是“着凉了”,结果拖成了大问题。

新冠病毒的“隐匿性”正在增强,发热、咽痛、乏力、味觉下降、持续咳嗽……这些症状虽常见,但结合起来却有其独特的表现。目前多数病例呈现为“类感冒症状+持续疲倦+反复咳嗽”。

感染新冠后,身体需要更长时间恢复,尤其是免疫力本就疲弱的中老年人,常常感到“好了又反复”,这不是心理作用,而是病毒对身体的真实消耗。

如果在感染后出现以下这些信号,千万别忽视:

发热持续超过3天

咳嗽越来越严重

呼吸急促、胸闷

原有基础病突然加重

这时候,不是“再扛一扛”的时候了,而是需要及时评估身体状态,做出科学判断。

中老年人的身体,就像一台老旧的机器,一旦某个部件负荷过重,就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很多人误以为阳了就阳了,扛过去就万事大吉。但病毒对身体的影响远不止于此。

越来越多研究发现,部分感染者在康复后仍出现“长新冠”症状——包括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持续疲倦、呼吸不畅等。

尤其是在中老年人中,这些症状更容易与“老了”、“正常退化”混为一谈,从而耽误干预时机。

保护自己,不是为了怕病毒,而是为了活得更有质量。

“我以前就这么过来的,也没事。”这是许多人常说的一句话。但病毒不会因为过去没事,就永远放过我们。

医生们的建议,并不是为了制造恐慌,而是源自对现实的长期观察和临床经验的积累。“4不做、5不吃”不是口号,是一次次病例背后的警示。

这一次,请别马虎了。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周报(2024年第52周)[J].疾控通报,2024,39(12):1231-1234.
[2]李晓东,王海波,程静,等.新冠病毒变异株传播特性及防控策略研究进展[J].中国病毒学,2024,34(04):456-462.
[3]张慧,刘云,赵立群.睡眠与呼吸道感染风险的关系研究[J].中国老年医学杂志,2023,43(10):1087-1091.

来源:普外科樊医师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