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种+”提升全球话语能力

B站影视 2024-12-08 08:21 1

摘要:今天,上海外国语大学将成立语言科学研究院,这是整合原有的语料库和语言研究院而成立的。不仅如此,这更是一个集数据科学、脑科学、语言学于一体的跨学科交叉研究机构。

今天,上海外国语大学将成立语言科学研究院,这是整合原有的语料库和语言研究院而成立的。不仅如此,这更是一个集数据科学、脑科学、语言学于一体的跨学科交叉研究机构。

就在几天前,上外在原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等基础上,升级正式组建中文学院。新时代背景下,上外以“新文科”建设赋能跨学科知识创新与交叉融合。

这些不仅仅是上外迎来建校75周年的新举措,也是上外不断顺应开放新形势和人工智能时代调整的一个缩影。校长李岩松表示,上外深入推进“多语种+”办学理念,以“跨、通、融”为重点探索教学改革,努力培养“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卓越人才。

搭建平台加强文明交流互鉴

如今圆梦外交官事业的明圣博,回望在上外的学习时光不禁感叹:语言并不是专业学习的终点,更重要的是用语言作为桥梁可以获得相关国家或地区的知识。上外开设的关于阿拉伯的国情、国家政治外交、中阿交流史等专业课程,帮助他掌握了对象国的社会、人文、政治、经济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

上外不仅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话语能力的卓越人才,更积极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上外是“中阿大学联盟交流机制”中方秘书处所在单位以及中阿高校“10+10”合作中的“文明对话领域”牵头高校。近年来,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累计为570名阿拉伯国家政府官员、智库学者、媒体人士提供培训,同时打造三大人才培养项目,包括“中阿汉语翻译联合培养项目”、“中国学”硕博士阿拉伯国家项目、“阿拉伯国家研究特色研究生项目”,累计培养中阿青年学生92名。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理事长尹冬梅表示,青年是构建中阿命运共同体的新生主力,上外致力于加强中阿青年对话和合作搭建平台,深化人民相互理解、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助力中阿命运共同体建设跑出加速度。

探索“外语+X”学科交叉融合

上外区域国别研究专业(欧亚文明研究班)的首届学生马真骅,在毕业后,以项目助理的身份成了国际移民组织乌兹别克斯坦办公室的一员。在欧亚班,大量的阅读和高强度的学术训练帮助马真骅建立了更加完善的知识结构,田野调查等各类学术活动大大开阔了她的眼界,她说感觉到自己的人生“逐渐走到了离梦想更近的轨道上”。

区域国别研究是上外整合“多语种+”、人类学、历史学及地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融汇全校语言资源,上外“多语种+”拓展课已累计运行6年,开设10期课程,涵盖14个语种,累计75门次,培养本、研学生共1841人次。其中百余名同学分别完成了2种及以上不同语言的学习,辐射复旦、交大、北师大等高校学生200余人次。今年,上外获批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

如今,上外不断推进“新文科”系列改革,探索“外语+X”学科交叉融合模式。目前,上外总计6个项目入选首批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涵盖外国语言文学类、工商管理类、新闻传播类等传统专业和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新设专业。比如,语言数据科学与应用项目融合了语言学和数据科学,有机结合了信息技术与语言学、翻译学研究。

同时,上外搭建国际田野调查、多语种全球观察报道等各类海外实践平台,助力培养“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多语种+”卓越人才。

推进“人工智能+”教学改革

数智时代,以传统文科为特色的上外,如何融合“智能化”?

上外国际教育学院引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探索并实践了创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自主开发的MEAIITLR智能教学平台,设计了基于学习者画像与学习分析的个性化学习路径,开发了全过程、个性化的教学测评方法,并建设了支持混合式教学的支撑平台与环境。

除了在教学手段上应用人工智能,上外将自身的语言特色和人工智能相结合,开发具有上外特色的“人工智能+”课程。新成立的语言科学研究院就是一个典型,它不仅整合原有的语料库和语言研究院,更是一个融合数据科学、脑科学、语言学的跨学科研究机构。

今年,上外逐步增加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类课程,探索外语类高校“人工智能+”教学改革。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上外开设AI相关课程27门次,选课人数498人次。上外持续推动人工智能等数智类课程建设,2024年在校级课程建设中设立专项,4门课程获评上海市AI+本科重点课程。

未来,上外将依靠“跨、通、融”和数智驱动,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建设国别区域全球知识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目标。(记者 李蕾)

来源:金台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