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公众讨论中,“云南财经大学特聘教授”的头衔常让顾秀林被直接称为“教授”。但从学术职称体系与职位性质来看,这一称呼存在明显误导——特聘教授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教授”职称,更多是一种阶段性荣誉称号或岗位聘任,与具备完整资质的教授有着本质区别。
在公众讨论中,“云南财经大学特聘教授”的头衔常让顾秀林被直接称为“教授”。但从学术职称体系与职位性质来看,这一称呼存在明显误导——特聘教授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教授”职称,更多是一种阶段性荣誉称号或岗位聘任,与具备完整资质的教授有着本质区别。
要厘清这一概念,首先需明确中国高校的职称体系核心逻辑:教授是高等教育领域的最高职称,需通过严格的学术资质评审;而特聘教授多为院校出于特定需求设立的荣誉性或项目制岗位,不与职称直接挂钩。二者的本质差异体现在资质要求、评审标准与岗位属性三个维度。
正规教授职称的获取,需满足一套系统化的资质条件,这些标准是学术能力与职业资历的核心证明。其一,学历与资历门槛明确,通常要求具备博士学位,且需在副教授岗位任职5年以上,拥有扎实的学科积累;其二,科研成果需达到量化与质化双重标准,例如在核心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10篇以上,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或在学科领域取得公认的创新性成果;其三,必须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承担本科与研究生课程,指导学生科研或毕业设计,形成完整的教学成果体系;其四,需通过同行评审、校内公示、省级职称委员会审核等多轮严格程序,确保学术水平获得行业认可。以知乎等知识平台的学术内容收录标准为例,若以“教授”身份署名发文,通常需提供职称证书、核心期刊论文列表(一般要求5篇以上)、主持科研项目证明等资质材料,这正是对教授职称专业性的直接呼应。
反观特聘教授,其核心属性是“岗位聘任”而非“职称认定”。这类岗位多为院校为吸引特定领域人才、推动专项研究或提升社会影响力设立,通常具有明确的任期(如3-5年),聘任标准更侧重特定专长或社会资源,而非完整的学术职称资质。正如行业共识所指出的,“特聘教授是聘请在某一方面有专长的人士担任的岗位,本质是人性化的灵活聘任方式,与真正的教授职称不是一回事”。其待遇与职责多与具体项目绑定,任期结束后若无后续聘任则自动失效,且无需通过常规的职称评审流程,自然不具备教授职称的法定效力。
具体到顾秀林的情况,公开信息明确其身份为“云南财经大学特聘教授”,但并无任何官方渠道显示她已通过正规评审获得“教授”职称。从其公开的学术背景来看,她的研究领域原本集中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等人文社科领域,与后来频繁发声的生物学、转基因技术领域并无直接关联,也未公开符合教授职称要求的核心期刊论文、国家级科研项目等关键资质证明。这进一步说明,其“特聘教授”头衔更可能是基于特定需求的荣誉性聘任,而非对其学术资质的职称认可。
在学术与公众传播中,头衔的准确使用是对专业精神的基本尊重。将“特聘教授”等同于“教授”,既混淆了岗位聘任与职称体系的核心区别,也可能误导公众对其学术资质的判断。厘清这一概念并非咬文嚼字,而是为了维护学术评价体系的严肃性——毕竟,教授职称所承载的学术责任与专业公信力,从来不是一份聘任称号就能替代的。
来源:怀疑探索者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