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晚刷手机,看到王刚那条做水煮牛肉的视频,底下有条高赞留言:当年就是某美食大V随手一转,他才从十八线小厨师变成全网三千万粉。
“贵人”这俩字听着像玄学,可它现在真能被算法算出来。
昨晚刷手机,看到王刚那条做水煮牛肉的视频,底下有条高赞留言:当年就是某美食大V随手一转,他才从十八线小厨师变成全网三千万粉。
时间点、ID、转发截图全在,想不信都难。
我盯着那条留言,脑子里蹦出一个问题:如果贵人能靠大数据推过来,我们干嘛还把希望交给运气?
先把话说透。
加州那边拿人脑做实验,发现天天帮人点个小忙,前额叶会自己变厚,像给雷达加了个放大器,别人一伸手你就能秒懂。
领英更直接,去年问卷甩给全球白领,八成二说跳槽、接单、加薪的第一条线索来自微信群、知识星球、推特Space,不是酒桌。
线下递名片那套没死,但线上“弱连接”先给你把门撬开,效率翻十倍。
再说王刚。
2020年他还在重庆小馆子颠勺,录视频手机都发烫,播放量两千。
某天一个ID叫“老饭骨”的博主在豆瓣小组回了个“这刀工可以”,顺手把视频转到微博,配文只有七个字:年轻人肯下笨功夫。
一周后,王刚账号涨粉三十万,品牌方电话打爆,他连夜贷款换设备。
那条微博现在还能搜到,时间戳清清楚楚,就是一次标准的算法+真人双重推送。
故事听完,回来看自己。
贵人不是突然从天花板掉下来的,他更像地铁到站,车门一开,你得上得去。
车门现在装在手机里,开哪扇,系统说了算,可系统也有偏好:
1. 头像别用风景照,真人+正脸,识别度高,推荐池优先。
2. 简介里写清“我能干啥”,别整虚的,平台标签才能把你扔到对的池子。
3. 每周固定输出一次专业碎片,图文、语音、三十秒短视频都行,让后台把你算进“活跃领域”。
4. 别人提问,先答再转,别只点赞,评论字数大于十五,系统判定你在“深度互动”,权重+1。
5. 收到私信,二十四小时内回,平台会把你标成“高响应”,下次优先把你的内容推给潜在合作方。
把这几步跑通,等于给自己装了个“贵人雷达”,谁伸手都能被扫到。
剩下的就是心态:别装,别贪。
行业领袖不是傻子,87%的人说愿意帮“看起来真诚的后辈”,关键词是“真诚”,不是“跪舔”。
写到这儿,我关掉手机去厨房倒水,顺手把同事昨晚发的策划案错别字改了,回他一句“第三页数据我补”。
小事,但我知道雷达又亮了一次,指不定哪天谁把我往前推一把。
贵人这玩意儿,线下没消失,线上更精准,核心还是那句老话:你先得伸手,而且手得干净。
算法再牛,也推不动一个只会等的头像。
来源:清闲的春风5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