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朋友们,让我们聊点高级的。关于央视中秋晚会那份主持名单,尤其是谢娜的出现,我看到无数人在争论风格、专业、乃至资格。我觉得这些讨论,都停留在大气层,而真正的博弈,早就冲出太阳系了。
朋友们,让我们聊点高级的。关于央视中秋晚会那份主持名单,尤其是谢娜的出现,我看到无数人在争论风格、专业、乃至资格。我觉得这些讨论,都停留在大气层,而真正的博弈,早就冲出太阳系了。
你们以为这是一次人事任命?不,这是一次精心策划的、教科书级别的“组织压力测试”。
一个庞大到如同央视这样的机构,它最大的敌人从来不是外部的竞争者,而是内部的“熵增定律”。稳定、权威、正确,这些曾经的护城河,在流量时代,会迅速变成固化、迟钝、无趣的代名词。就像一头习惯了在特定温度和湿度下生存的哥斯拉,当冰河期(也就是短视频时代)来临时,它巨大的体型反而成了最大的累赘。
怎么办?自我革命。怎么革命?你不能指望一个运转了几十年的精密齿轮系统自己长出翅膀。你必须往里面扔一把沙子,看看它到底会在哪里卡壳,哪里会磨损,哪里反而因为这粒沙子,激发出了意想不到的润滑效果。
谢娜,就是这把被战略性投入的“沙子”。或者用一个更时髦的词,她是央视主动引入的“混沌变量”。
这套玩法,在互联网界,尤其是那些头部大厂,叫做“混沌工程(Chaos Engineering)”。网飞(Netflix)有个著名的工具叫“捣乱猴(Chaos Monkey)”,它的工作就是在线上生产环境里,随机干掉几个服务器,主动制造混乱。目的不是为了搞破坏,而是为了测试整个系统在面临突发、不可控的故障时,是否依然能够保持稳定,也就是所谓的“反脆弱性”。
现在,你再看这份名单,是不是一切都清晰了?任鲁豫、孟盛楠这些定海神针,是系统的“核心服务”,是确保晚会这台机器无论如何都能跑完流程的“主数据库”。他们代表了央视的基本盘,是稳定性本身。而侯佩岑,更像是一个为了对冲地缘政治风险而配置的“海外节点”,功能性明确,战略意义大于业务意义。
那么谢娜呢?她就是那只被放进服务器集群的“捣-乱-猴”。
她的任务根本就不是字面意义上的“主持”,而是“触发”。触发观众的讨论,触发系统的应激反应,触发两种截然不同的话语体系的激烈碰撞。她那套不属于传统播音范式的“快乐大本营”式主持风格,就是被注入的“故障代码”。于是我们看到了结果: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争议、从专业性到娱乐性的两极化评价、无数自媒体下场分析。
这些,就是压力测试后系统后台跳出来的“日志”。这些数据,对央视的决策者来说,远比一台四平八稳、波澜不惊的晚会有价值得多。这个操作,怎么说呢,就非常互联网大厂。他们通过这次测试,可以精准地评估:
1. 基本盘的稳固度:传统观众的批评声浪有多大?核心价值是否被动摇?
2. 新用户的转化率:谢娜自带的五千万粉丝流量,有多少能被吸引过来?又有多少能留存?
3. 品牌形象的弹性:央视的“金字招牌”在多大程度上能兼容这种“非主流”元素?品牌的边界在哪里?
4. 内部的适应性:从导播到其他主持人,整个制作团队如何与一个“混沌变量”协同工作?
这就像商业世界里经典的“创新者窘境”。一个巨头企业,往往不是被同体量的对手打败的,而是被那些从边缘市场切入的、技术上甚至更“烂”的“破坏性创新”干掉的。对央视而言,抖音快手就是那个破坏性创新。你用更精致的舞美、更宏大的叙事去跟碎片化的、强刺激的短视频拼刺刀,无异于用骑兵方阵去冲马克沁机枪。
唯一的出路,就是自己“孵化”一个破坏性创新,在可控的范围内,去解构自己。王冰冰的出现是第一次小范围的内测,而谢娜这次,就是一次正式的公测。她不是来“主持”的,她是来“破壁”的。
所以你看,孟盛楠的存在就显得尤为重要。她不是没话题,而是她本身就代表着“话题的反面”——专业、扎实、但沉默。她像一个“对照组”,用来衡量谢娜这个“实验组”所引发的变量到底有多剧烈。她的存在,是对核心用户的一种安抚:“别怕,我们没疯,只是在做实验。根基还在。”
所以说,还在争论谢娜的风格适不适合央视,这格局就小了。这压根不是业务问题,这是生存问题,是一场用“失控”来对抗“失控”的豪赌!整场晚会最精彩的部分,根本不在舞台上,而在那个代表着中国最顶级媒体巨轮的船长室里,一群人正紧盯着屏幕上因为“谢娜”这个变量而疯狂跳动的数据,冷静地评估着这艘巨轮在下一个航海时代的转向角度和生存概率。
这盘棋,比我们想象的,大太多了。我们以为在看晚会,其实,我们自己就是晚会的一部分,是这场大型社会学实验里被观察和分析的数据点。就很离谱。
来源:游戏岛Awb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