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雄安新区作为国家级城市新区,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已经进入“高速度建设,高质量承接,高水平管理”阶段。保定作为雄安新区的主体城市,如何实现由“双城记”到“同城化”?
雄安新区作为国家级城市新区,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已经进入“高速度建设,高质量承接,高水平管理”阶段。保定作为雄安新区的主体城市,如何实现由“双城记”到“同城化”?
保定与雄安的“同城化”并非自然天成的结果,而是需以战略为纲、以行动为笔,在交通、产业、制度三大领域精准发力,方能打破“双城分立”的格局,书写“同城一体”的新篇。正如古人所言“道虽迩,不行不至”,从“双城记”到“同城化”的跨越,需以系统性举措破解阻隔,让千年古城与未来之城真正实现“双向奔赴、共生共荣”。
一、交通先行:筑极速路网 破时空阻隔
交通是同城化的“先行官”,唯有织密轨道、畅通路网、优化枢纽,才能让要素流动“无阻碍”、双城生活“无缝隙”,践行“通则不痛,畅则不堵”的发展逻辑。
1. 织密轨道网 建极速动脉
聚焦“20分钟直达”目标,加速推进京雄保城际铁路建设,衔接雄安启动区城际站与保定东站,以时速200公里以上城际列车实现核心区“点对点”通达;依托京雄快线(R1线)规划保定支线,以24小时运营、10分钟发车间隔构建“轨道上的保雄”,同步推动保定轨道交通与雄安智轨衔接,让轨道出行成为跨区首选,重现“朝发夕至”的现代便捷。
2. 升级快速路 通毛细血管
对荣乌高速旧线位进行城市快速路改造,推进京港澳高速保定段扩容,新建保定至雄安启动区直达快速路,将两地连接通道增至6条;取消跨区道路中间收费站,优化畸形交叉口智能管控,提升通行效率30%以上,让“早饮保定驴火、午在雄安办公”的场景从愿景变日常,印证“路通则人通,人通则业通”的真理。
3. 优化枢纽链 促无缝换乘
在雄安高铁站配套公交枢纽与长途客运站,在保定东站增设城际换乘专区,构建“高铁+公交+定制巴士”立体体系;开通保定社区至雄安办公区“点对点”通勤巴士,试点跨区公交“一码通行”,将换乘时间缩短至5分钟内,以“站城一体”让跨区出行“零等待”,实现“双城通勤,同城体验”。
二、产业协同:搭合作平台 激同城动能
产业是同城化的“发动机”,唯有推动创新联动、配套互补、文旅融合,才能让两地产业从“单打独斗”到“协同共生”,形成“1+1>2”的聚合效应,践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合作理念。
1. 建创新闭环 推研转联动
依托雄安中科院创新研究院等高端资源,与保定高校、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如雄安新能源企业与保定长城汽车合作开发固态电池,雄安数字设计团队与保定软件园共建配套基地,形成“雄安研发、保定转化”闭环;设立50亿元京雄保产业协同基金,扶持跨区创新项目落地,让“创新火花”转化为“产业成果”,印证“创新是第一动力”的逻辑。
2. 补产业链条 求配套共赢
针对雄安高端产业“配套不足”与保定传统产业“升级需求”,推动保定汽车零部件、电力装备企业为雄安智能网联汽车、数字城市建设配套;支持雄安疏解企业在保定设生产基地,利用保定土地、劳动力优势降本增效。2023年28家雄安配套企业落户保定,带动相关产业产值增长38%,践行“独木难成林,单弦难成曲”的真理。
3. 融文旅资源 造消费场景
联合开发“白洋淀—野三坡—清西陵”跨区文旅专线,依托20分钟交通优势推出“一日双景”产品;在雄安增设低空观光航线,在保定打造乡村网红民宿集群,通过“线上直播+线下打卡”联动引流。2023年两地跨区旅游人次突破500万,保定民宿收入增长120%,让“文旅融合”成为同城消费新引擎,呈现“诗与远方”的融合之美。
三、制度破壁:建共赢机制 固同城根基
制度是同城化的“压舱石”,唯有构建利益共享、政策协同、民生互通机制,才能打破行政壁垒,让同城化从“物理相邻”走向“化学相融”,践行“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治理理念。
1. 建利益机制 破跨区难题
在保定高阳县设立“雄安疏解配套产业园”,实行“税收分账、GDP双向计入”机制,2023年园区产值45亿元,两地税收分成1.2亿元;建立跨区项目投资共担、收益共享制度,按投资比例分配产值与税收,让两地从“各自算账”变为“一起挣钱”,践行“众人同心,其利断金”的精神。
2. 推政策协同 消制度梗阻
联合出台《保雄同城化产业扶持办法》,对跨区项目最高补贴2000万元;推行“证照跨区互认”,雄安企业许可在保定直接落地;建立“环境联防联治”机制,保定年获雄安生态补偿1.5亿元用于流域治理,以“政策一体化”打破行政边界,落实“令行禁止,表里如一”的要求。
3. 优民生互通 传同城温度
推行保雄“同城卡”,实现异地就医结算、景区优惠、公交一码通;开展“集团化办学”,2023年互派教师300余人共享资源;开通养老机构“异地入住”通道,让雄安老人享保定普惠服务,让“工作在雄安、生活在保定”的居民感受“同城无界”的便利,诠释“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
从“双城记”到“同城化”,保定与雄安的实践证明:这不是简单的地理叠加,而是需以交通破界为基础、以产业协同为核心、以制度创新为保障的系统性变革。正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每一项交通工程的落地、每一个产业项目的联动、每一条民生政策的互通,都是推动同城化的关键一步。当轨道连起双城、产业拧成一股绳、制度打破一道墙,保定与雄安终将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同城新格局,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保雄方案”。
来源:王若水wris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