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变装置加速落地!8家公司手握关键技术,谁是真龙头?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07 11:58 3

摘要:最近可控核聚变领域的好消息一个接一个:合肥BEST装置的杜瓦底座顺利安装,主体工程往前推了一大步,计划2027年底就能完工;两周前中国聚变公司又官宣要建"中国环流四号",这两个大项目连在一起,让不少人觉得"人造太阳"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最近可控核聚变领域的好消息一个接一个:合肥BEST装置的杜瓦底座顺利安装,主体工程往前推了一大步,计划2027年底就能完工;两周前中国聚变公司又官宣要建"中国环流四号",这两个大项目连在一起,让不少人觉得"人造太阳"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可能有人觉得这些都是实验室里的事,跟企业没关系。但实际上,从装置的核心材料到关键部件,再到整体建设,每一步都离不开企业的技术支撑。现在产业化速度明显加快,那些早早就布局、近期又有实质进展的公司,已经开始占据先发优势。今天就把最受关注的8家核心公司拆解清楚,看看它们各自在"人造太阳"产业链里扮演什么角色,手里都握着哪些硬技术。

先得搞明白,可控核聚变装置到底是个复杂的"大家伙",不是单一企业能搞定的。它就像一栋超精密的大楼,得有打地基的、造框架的、装核心设备的,还得有供应特殊建材的。目前整个产业链主要分三大块:直接参股国家级平台的"核心玩家"、供应超导材料等关键部件的"技术支撑者",以及负责工程建设和设备制造的"落地执行者"。咱们要说的8家公司,正好覆盖了这几个关键环节。

第一类是直接绑定国家级平台的企业,相当于踩在了最核心的赛道上,这两家公司的进展最受关注。

中国核电 是典型的"国家队选手",直接出资10亿元参股了中国聚变公司,持股比例6.65%。这可不是简单的财务投资,中国核电背靠中核集团,手里有几十年的核电站运营经验,未来聚变电站要并网发电、解决电力消纳这些实际问题,它都能提供现成的技术和资源支持。而且中国聚变公司的"三步走"战略(实验堆-示范堆-商用堆)里,示范堆建设的订单很可能优先交给它来承接,等于提前锁定了未来的大蛋糕。

浙能电力 则是地方能源巨头的代表,出资7.51亿元持股5%,也进入了中国聚变公司的股东名单。它的优势在"协同配套",浙江本身就是高端制造业大省,对清洁能源的需求特别大,浙能电力正琢磨着把聚变能源和储能结合起来,搞"聚变-储能"一体化模式,正好匹配本地的能源需求。这种"技术+市场"的结合,让它在产业链里的角色更有分量。

第二类是掌握核心材料和部件的企业,这些是聚变装置的"心脏"和"骨骼",没有它们,再宏大的项目也落不了地,这四家公司各有各的独门绝技。

西部超导 是超导材料领域的"隐形冠军"。磁约束是可控核聚变的核心技术路径,而超导磁体就是实现这个技术的关键,西部超导能量产ITER级的铌锡超导线材,这在国内是独一份的本事。"中国环流四号"要用高温超导磁体,它的材料正好能适配,而且公司2025年还新增了200吨产能,专门对接国家重大聚变项目,等于产能和订单都提前准备好了。

安泰科技 堪称"人造太阳的骨架锻造师"。聚变装置里的偏滤器是个"硬碰硬"的部件,得承受1亿摄氏度的高温,还得抗辐射,而安泰科技是全球唯一能批量供应ITER全钨复合偏滤器的企业。不仅给国内的EAST装置供货,还拿下了法国WEST项目的订单,技术实力已经得到国际认可。2025年它又承接了CFETR示范堆第一壁材料的研发项目,这可是下一代装置的核心部件,地位可想而知。

国光电气 是核心设备领域的"全链条专家"。它给ITER项目提供真空室模块和热氦检漏设备,光核级阀门的市占率就达到35%。真空室是聚变装置的"反应容器",必须保证绝对密封,不然高温等离子体根本无法约束,国光电气还参与了"中国环流四号"的真空系统研发,等于深度绑定了新装置的建设。

雪人股份 则垄断了低温系统的关键设备。聚变装置运行时需要超低温环境来维持超导状态,氦气压缩机就是实现这个条件的核心设备,雪人股份是国内唯一通过ITER认证的氦气压缩机供应商,技术指标能跟国际顶尖水平比肩。不管是BEST装置还是"中国环流四号",低温系统都离不开它的设备,属于产业链里的"刚需供应商"。

第三类是负责工程落地和设备制造的企业,它们是把图纸变成实物的"实干家",这两家公司是其中的佼佼者。

中国核建 是聚变工程建设的"主力军"。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的主机安装就是它主导的,CFETR示范堆的建设也大概率由它牵头。聚变装置的结构复杂程度远超普通核电站,模块化施工技术是关键,中国核建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能保证设备安装的精度和效率,这是其他企业很难替代的优势。

上海电气 是主机设备制造的"龙头老大"。它造出了全球首台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HH-70)的主机系统,现在又承接了"中国环流四号"的主机结构件订单。从磁体支撑到主机框架,上海电气的产品几乎覆盖了聚变装置的核心结构部分,而且它还加入了上海的聚变创新联盟,能第一时间对接最新的技术需求,在设备研发上始终走在前面。

这8家公司的进展不是孤立的,它们的动作其实反映了整个产业链的推进节奏。从时间线看,2025年是关键节点:中国聚变公司刚挂牌就敲定了股东和新装置计划,西部超导、安泰科技等企业跟着扩产能、接订单,中国核建、上海电气则开始为示范堆建设做准备,整个产业链从"技术研发"向"工程实践"加速转型。

不过很多人最关心的还是,这些进展离商业化到底还有多远?根据行业里的普遍判断,现在正处于"实验堆向示范堆过渡"的阶段。BEST装置2027年底建成后,要开展燃烧等离子体运行,首次演示聚变发电,相当于要"点亮第一盏灯";到2035年左右,示范堆要建成并迈向商业化;最终到2050年,才有望实现真正的商用发电,让聚变能源走进千家万户。这个过程至少要二三十年,不是短期就能见效的。

而且就算技术上能实现,还有不少现实挑战要解决。比如能量平衡还没完全实现,现在输入的能量比输出的还多;氚自持技术也没得到充分验证,这是保证聚变堆持续运行的关键;还有耐辐照材料的研发进展比较慢,长期处于辐射环境下的部件寿命问题还没彻底解决。这些都是产业链上的企业需要共同攻克的难关。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更得警惕盲目炒作的风险。虽然中信证券预测2030-2035年全球核聚变装置市场规模能达到2.26万亿元,但这是远期目标,目前大部分企业的聚变相关业务还没产生实质营收,业绩和技术进展之间还有很大差距。之前就有过类似案例,某家公司刚公布参与聚变材料研发,股价就连续涨停,后来发现只是早期实验室合作,根本没有量产能力,股价又很快跌了回去。

其实除了这8家公司,产业链里还有不少"潜力选手"。比如联创光电造出了全球首台兆瓦级高温超导感应加热设备,中标了"星火一号"的磁体系统;永鼎股份的子公司量产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良品率能达到90%;河钢股份研发的超低温高强韧不锈钢,已经用在了BEST装置的低温结构部件上。这些企业虽然这次没重点列出,但在细分领域的技术实力同样不可小觑。

从整个行业趋势看,可控核聚变的产业化已经不是"要不要做"的问题,而是"怎么加速做"的问题。2024年国务院国资委已经把核聚变列为重点未来产业,明确要"超前布局、梯次培育";中核集团牵头的创新联合体已经扩容到33家单位,涵盖了央企、科研院所和高校,形成了合力攻关的态势。全球范围内,私营聚变公司的投资已经超过71亿美元,超过70%的公司认为2035年前能实现并网供电,这些信号都说明这个赛道正在加速升温。

不过说到底,可控核聚变是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现在的技术突破和企业进展,更像是在"打地基",虽然离建成"大楼"还有很远,但每一步都很关键。这8家公司的布局和进展,让我们看到了从实验室走向产业的清晰路径,也让"终极能源"的梦想变得更具体。

最后想跟大家探讨的是,在可控核聚变的产业链里,你觉得哪类企业最有潜力?是直接绑定国家级平台的"核心玩家",还是掌握独门技术的"材料巨头",又或者是负责工程落地的"实干家"?除了这8家公司,你还知道哪些在聚变领域有实质进展的企业?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咱们一起跟踪这个关乎未来的硬核赛道。

来源:亿丢丢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