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岁的王昌龄被贬返回家乡时,途经亳州,竟然被亳州刺史暗中杀害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17 09:50 2

摘要:曾记否,写下“黄沙百战穿金甲”的边塞诗人王昌龄,59岁被贬归乡途中,竟然在亳州被刺史一枪夺命。

曾记否,写下“黄沙百战穿金甲”的边塞诗人王昌龄,59岁被贬归乡途中,竟然在亳州被刺史一枪夺命。

这位才华横溢的七绝圣手,为什么会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究竟是怎样的恩怨纠葛,让亳州刺史对其痛下杀手?

众所周知,王昌龄在诗词文学方面成就斐然。

一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尽显边塞豪情,被世人称之为“七绝圣手”。

然而,与他极深的文学造诣形成鲜明对比的,乃是充满坎坷荆棘的仕途之路。

他原本在江宁任职,虽然官职不高,但是勤于政务。

他本来以为能够在此地,过上安稳的日子。

然而,世事难料,人生总是充满了各种意外。他因为莫须有的“不护细行”的罪名,被贬到了偏远的龙标地区。

当时,王昌龄紧紧握着朝廷的任命文书,心里一阵心酸。

他觉得此去山高路远,不知何时才能从这荒蛮之地归来。

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尉,这无疑是他人生中的一次沉重打击。望着龙标荒僻的山路,他的心中充满了迷茫与不甘。

然而,王昌龄并没有被命运击倒,反而在此开启了一段全新的人生篇章。

还记得初到龙标之时,王昌龄对眼前的景象感到震撼。

这个地方群山环绕,交通不便,百姓们大多数以狩猎为生,对中原汉族文化了解甚少。

王昌龄看到龙标的孩子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着好奇。

于是,王昌龄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责任感。

他心里想:既来之,则安之,我要努力改变这个地方的风貌。

于是,王昌龄亲自选址,在龙标建起了书院。他充当教书先生,给孩子们诵读经典,以此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起初,只有几个孩子前来上课。

渐渐地,被他的深厚的学识所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了书院。

王昌龄耐心地教孩子们写字,认真讲解词句的含义。

有一次,书院中的一个少年,因为学不会汉字,而号啕大哭。

见此情景,王昌龄慢慢地蹲下来,安抚他的情绪。接着,他一笔一划地教这位少年写字。

终于,在王昌龄的精心辅导下,这位少年终于写出了工整的汉字。

那一刻,这位少年的眼中闪烁着喜悦的光芒,而王昌龄也感到特别欣慰。

在推广文化教育的同时,王昌龄也始终没有忘记改善当地百姓的生活。

他带领百姓们修建水渠,开垦荒地。

他常常与百姓们一起下地干活,得到了人们的高度赞扬。

王昌龄深知,只有切实地走进百姓们的生活,才能真正地了解民生疾苦。

经过几年的努力,龙标确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田间地里的庄稼茂盛,街道上的治安井然有序。

史书记载,当时的龙标地区经济大幅度提高,百姓们安居乐业。

他虽身处偏远之地,却在这里成功地找到了人生的价值。

那些仕途上的心酸与不甘,都变成了对这片土地和百姓的深厚情感。

在龙标的这段非凡岁月里,王昌龄不但用诗歌书写着自己的心境,而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文人的担当与情怀。

末路悲歌

然而,好景不长,大唐王朝迎来了严峻的考验。

公元 755 年,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一时间战火纷飞,百姓们颠沛流离。

消息传到龙标时,王昌龄正在书院中给孩子讲解经典。

他望着孩子们充满童真的眼睛,手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

他觉得好不容易,才让龙标的百姓们过上安稳的日子,如今又要遭受战乱的冲击。

他再三与县衙的官吏确定,得知确有此事。他一时间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心情十分复杂。

每当夜幕降临,他独自坐在屋檐下,望着家乡的方向,心中满是对亲朋好友的挂念。

他接着脑海中浮现出了过去的事情:十年前,他在这里开荒办学、兴修水利,让蛮荒之地焕发生机。

如今,面对严重的局势,他必须回去,哪怕前路布满荆棘。

于是,没过几天,王昌龄便收拾好行囊,准备离开龙标。

临行之时,龙标百姓自发来到在城门口,前来送别这位父母官。

途经亳州时,王昌龄已是风尘仆仆。

这座曾繁华的城池如今人心惶惶,街道上兵丁横行。

他本想找一间客栈准备歇息,却被一队士兵拦住。

只见一位身着官服的人,朝着王昌龄走来了。

这个人便是亳州刺史闾丘晓,他早已听闻才华卓绝的王昌龄,将会途经亳州。

于是,他的心中有了一定的盘算。

他心想,能让这位诗坛才子当面夸赞自己,日后宴饮会客时,这不是绝佳的吹嘘资本吗?

他早早地准备好宴席,为王昌龄接风洗尘。

然而,一身傲骨的王昌龄岂会为五斗米折腰?

面对闾丘晓准备的“宴席”,他并没有曲意逢迎,选择婉拒闾丘晓的邀请。

可能正是这份不愿攀附权贵的清高态度,彻底惹怒了心胸狭隘的闾丘晓。

于是,闾丘晓对王昌龄充满了嫉恨,便拿起长枪刺死了王昌龄。

一代诗杰,就这样在唐朝诗坛谢幕了,只留下《新唐书》中的寥寥几笔记载。

王昌龄至死也不会知道,他的生命为何会以如此惨烈的方式结束。

但他的诗篇,充分展现了动荡时代的悲壮与苍凉。

因此,他也收获了一大批“粉丝”。其中,张镐的名气最大。

迟到的审判

作为多年的仰慕者,他熟知那些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的诗句,也深知这位诗坛前辈一生坎坷。

当听说王昌龄,竟惨死在亳州刺史闾丘晓之手时,他拿着王昌龄的诗篇书籍,半天没有放下。

这时,他的心中暗暗发誓:此仇必报。

就是这么巧,命运很快给了他机会。

唐肃宗赏识张镐的才学与军事谋略,不仅提拔他为宰相,还让他兼任河南节度使。

手握兵权的张镐奔赴前线,却在睢阳之战中遭遇了顽强的抵抗。

守城将领张巡被起义军牢牢围困,需要支援。

于是,张镐立即向距离最近的亳州发出增援命令。

然而,闾丘晓却将军令置之不理。他觉得贸然出兵,很有可能会面对陷入到危急状况。

就这样,闾丘晓选择拒绝出兵。

这个决定,最终导致睢阳失守,张巡等一众将领宁死不屈,壮烈殉国。

消息传来,张镐对闾丘晓特别不满,心中满是愤恨。

于是,他立即派人将闾丘晓押解至军帐。

闾丘晓向张镐表示:“末将的确是因集结军队延误,绝对没有故意抗命之意!”

闾丘晓见对方不为所动,便提出以家中的父母年老需要赡养为由,请求张镐的宽恕。

张镐对闾丘晓的一番言辞,不以为意,心中已经坚定了必杀闾丘晓的想法。

在刑场之上,闾丘晓终于为自己的恶行付出了代价。

而张镐站在远处,发起了感叹。他心想:正义或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因此,王昌龄被杀事件,在乱世中得以昭雪。

盛唐著名诗人王昌龄,半生坎坷,所想的归途竟成绝路。59岁的他,途经亳州,竟惨死于刺史闾丘晓之手。

一代诗坛巨匠就此陨落,不禁令人唏嘘。至于说起被杀缘由,竟然是那亳州刺史嫉贤妒能,真是可悲!

来源:兜兜历史迷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