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分4板,16分钟”,这行数据像一盆冰水,把半夜蹲直播的球迷直接浇醒。
“4分4板,16分钟”,这行数据像一盆冰水,把半夜蹲直播的球迷直接浇醒。
有人骂“白跑一趟”,有人叹“又一个王哲林”,屏幕前的弹幕比篮板球还密集。
可三天后,同一块场地,余嘉豪把数字翻成10分7板,帽了对手两个,回更衣室时球衣后背湿成地图,翻译小赵一路小跑递水,他先拿毛巾捂脸,再抬头,眼角全是红血丝——这画面比任何官方战报都诚实:他不是在镀金,是在拼命。
西乙的球馆小得可怜,观众席离底线两米,骂声听得一清二楚。
Cantabria队主场在桑坦德海边,风把咸味灌进馆里,地板常年带着潮气,球拍下去“嘭嘭”发闷。
余嘉豪第一场就滑了两跤,回防时差点把牙磕在技术台上。
教练没换人,只冲他喊一句“Stand up!
”——不是打气,是命令。
那一刻他明白,这里没人管你是CBA全明星还是国家队希望,站不住就下去,下一个替补已经在脱外套。
数据网站列得细:他每回合背打0.72分,西乙平均0.89,差一口气的代价就是球权被砍。
球队技术分析师每周给他剪三小时录像,把站位标成红圈,像老师批小学生作业。
力量教练更狠,让他把深蹲重量加到180公斤,蹲完直接上跑步机,边跑边听西班牙语绕口令——据说能同步练核心和语感。
队友笑他“自虐”,他咧嘴回一句“比坐冷板凳强”。
竞争名单贴在更衣室门上,4个中锋按效率排序,阿尔瓦雷斯排第一,场均9.2分6.8板,28岁,正是当打。
余嘉豪的名字旁边画着蓝色三角,代表“重点观察”。
教练组公开说看重护框,私下告诉他:想翻身,先把命中率从42%拉到50%,期限11月。
数字冷冰冰,却给了一条活路——不用多华丽,把该进的放进,就能留下。
工资条也现实:西乙平均年薪8到15万欧元,他拿基础+绩效,达标10+6,下季涨30%。
听起来不多,换成人民币也过百万,可税高、物价高,房租去掉一半。
夜里跟家里视频,母亲问吃得习不习惯,他把手机镜头对准餐盘:鸡胸肉、西兰花、藜麦,一模一样。
挂掉电话,他加一勺番茄酱,算是给自己加餐。
最难受的是节奏。
西乙平均回合比CBA少1.8秒,听起来眨眼就过,落阵地却像被按了快进键。
第一场他回防慢半步,对面小后卫直接抛板进球,全场嘘声炸锅。
翻译转述教练的原话:“你高,但高不能成为慢的理由。
”于是每天训练结束,他自己加练20组折返,计时器掐到秒,跑吐了就去洗手间漱口,回来继续。
队友收拾包走人,听见馆内脚步还在咚咚响,知道那个中国大个又在跟自己较劲。
媒体预测给他53%召回概率,意思是有一半可能留在西乙甚至更低级别。
他没转发,只把页面截图存进手机相册,文件名“53”。
有人问他是不是赌一口气,他摇头:“不是赌,是算——算我能不能把剩下那47%啃下来。
”
赛季才打三周,数据从4分到6.7分,篮板从4到5.3,盖帽率3.1%,队内第二。
数字一点点爬,像蜗牛上树,慢却看得见。
球迷骂声还在,但少了“废物”,多了“再等等”。
他知道,等不是办法,继续蹲180公斤、继续看三小时红圈、继续把命中率往50%磨才是办法。
海边风还在吹,球馆依旧潮湿。
下一场对手内线更高,预测文章写“余嘉豪或遭压制”。
他看完关掉手机,拎起球鞋走向球场,背影被通道灯拉得老长。
没人能保证他一定能留在西班牙,甚至没人保证他下一场还能首发,可那道被汗水浸透的背影已经说明:他不是为了回来交差,而是为了留下来生存。
数据会撒谎,球衣的盐霜不会。
来源:自在星辰6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