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明守着“酒祖”杜康、“十七大名酒”宋河、“低度酒鼻祖”张弓,却眼睁睁看着外地酒瓶在自家门口排起长队,本地酒被挤到货架最底层,连灯光都照不到。
“600亿的大蛋糕,河南人自己只能啃下一小块。
”这句话在酒桌上被反复提起,像一根倒刺,越拔越疼。
明明守着“酒祖”杜康、“十七大名酒”宋河、“低度酒鼻祖”张弓,却眼睁睁看着外地酒瓶在自家门口排起长队,本地酒被挤到货架最底层,连灯光都照不到。
落差之大,像自家孩子考了全班倒数,邻居家的却一个个保送清北,心里不是滋味。
怪谁?
先说时间差。80年代,茅台、五粮液已经坐着绿皮火车全国跑,河南酒厂还在砌围墙,等大门刷好漆,央视标王早就换了好几茬。
一步慢,步步慢,品牌空白期被外省酒企当成免费广告牌,消费者心里先被“茅五剑”烙了印,后来再塞“宝丰张弓”,大脑直接归类为“杂牌”,连尝一口都嫌耽误功夫。
再说围剿。
河南是全国白酒物流的心脏,40%的网货从这里发往各地,仓库一开门,全是别人的孩子:四川的浓香、贵州的酱香、安徽的兼香……货车司机一脚油门,把外省故事拉进河南县城,也把本地故事堵在仓库里。
消费者喝的是“面子”,请客上桌,扫码价得够体面,豫酒早年定价忽高忽低,今天98、明天38,像过山车,谁也不敢拿它招待老丈人。
最要命的是自己人拆台。
价格虚高、年份造假、兑水风波,年年上榜消协黑榜,30%的投诉自己人坑自己人。
口碑一崩,渠道直接翻脸:超市把豫酒挪到最底层,餐饮店只肯卖高毛利的外地酒,业务员跑断腿也换不回排面。
恶性循环转起来,像洗衣机里的袜子,越搅越臭。
眼看墙角快塌,政府甩出5亿红包,三年要养出3条50亿的大鱼。
宋河整出“元宇宙概念酒”,扫码送数字藏品,年轻人先问“能不能炒”,再问“好不好喝”;杜康拉着河南卫视拍文化综艺,把“酒祖”故事讲成脱口秀,大爷看得抹泪,95后弹幕刷“尬”。
宝丰更直接,把直营店开到小区门口,门头统一刷成“米白色+青瓦檐”,像奶茶店一样卖白酒,大爷大妈路过忍不住探头:咋卖酒也搞网红风?
底子其实不差。
去年“青酌奖”河南抱回5座奖杯,仰韶的彩陶坊连续3年增速30%,数据不会撒谎,只是声音太小,被隔壁省的广告轰炸盖得严严实实。
河南酒缺的不是香型,是“一句能戳心窝的口头禅”。
贵州卖“酱香神话”,四川卖“浓香正宗”,轮到中原,只剩一句“中不中?
”太泛,等于没说。
想翻身,先得把“中原”两个字熬成汤,灌进酒瓶。
仰韶文化、大河村遗址、杜康造酒传说,全是现成的老汤底料,别急着讲全国故事,先把河南1亿人说明白:家门口的粮、家门口的水、家门口的师傅,酿出的酒就是“中原味”。
把价格钉死,把年份标真,把条码做成身份证,扫码就能看高粱地直播,敢不敢?
物流是王牌,别只当过道,把仓库改成体验仓,消费者下班路过,顺手提一瓶,现场扫码发货,比电商还快,这才对得起“全国心脏”的名号。
豫酒振兴不是喊口号,是把“自家孩子”从角落抱出来,擦擦灰,理理衣领,让他站到人前。
只要河南人自己先肯端起这杯酒,外地货车再能装,也拉不走老家的味道。
来源:简单蜻蜓5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