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知乎还在纠结“专业回答要不要太长”,B站忙着守护“二次元纯度”,小红书已经用一场席卷1.2亿阅读量的AMA风暴,撕开了社区运营的新口子。这个以美妆穿搭起家的APP,突然成了AI大佬的“接头基地”——李开复蹲评论区回私信,高校教授用表情包答提问,连大厂研究员都
当知乎还在纠结“专业回答要不要太长”,B站忙着守护“二次元纯度”,小红书已经用一场席卷1.2亿阅读量的AMA风暴,撕开了社区运营的新口子。这个以美妆穿搭起家的APP,突然成了AI大佬的“接头基地”——李开复蹲评论区回私信,高校教授用表情包答提问,连大厂研究员都跑来“盖楼”。没人想到,打破知识壁垒的不是专业论坛,而是这个曾被贴上“种草”标签的社区。
互联网圈有个心照不宣的规律:社区一旦被贴上“标签”,就很难甩掉。知乎的“专业问答”、B站的“二次元圈层”、虎扑的“体育直男”,这些定位像无形的墙,把圈外人挡在门外。知乎早年靠“谢邀,刚下飞机”建立专业人设,却也让普通用户不敢提问;B站的“弹幕礼仪”和“入圈门槛”,筑起了二次元的舒适区,却也隔绝了更广泛的年轻人。
这种“基因诅咒”的背后,是社区运营的惯性思维:先定调,再圈人。但用户需求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当AI成了全民话题,年轻人既想了解大模型技术,又怕被“学术黑话”劝退;当二次元从线上走到线下,他们既想要同好聚集,又讨厌“圈地自萌”的排外。传统社区守着固有的用户画像,自然抓不住这些流动的需求。
小红书偏不按常理出牌。它从没给自己设限“只能做什么”,从美妆到露营,从穿搭到科技,用户关心什么,它就长什么。7月刚把“生活方式社区”升级为“生活兴趣社区”,9月就靠AMA接住了AI热潮。这种“无定形”的社区形态,反而成了它的破局利器——没有标签的束缚,用户才能自然生长。
很多人以为,小红书的AMA火了是靠“请大佬”。但真相是,它连“请”都懒得刻意。
整个过程分两步:先“发现浪”,再“推一把”。去年开始,小红书上的AI笔记就悄悄多了——有人问“怎么用ChatGPT写论文”,有人晒“AI绘画翻车现场”,科技内容发布量半年涨了150%。运营团队没急着下场,而是蹲在评论区看:用户到底在关心什么?哪些互动能炸出火花?
直到9月开学季,他们发现一个规律:清北教授的科普笔记,只要用口语化表达,评论区就像炸开锅。于是,小红书顺势推出“AI引路人”活动,邀请高校学者发AMA笔记。没想到,李开复、印奇这些AI大佬主动“找上门”——他们不是来做宣传的,是真觉得“这里能聊到一块儿去”。
更绝的是第二波“顺水推舟”。当科技大牛的评论区开始“盖楼”,运营没有下场删帖控评,反而给“自来水”用户流量支持。于是,大厂研究员跑来“蹭楼”,投资人来“挖人”,连猎头都来评论区“蹲简历”。AMA从“大佬问答”变成了科技圈的“在线茶馆”,阅读量1.2亿、发布量环比翻倍,都是用户自发“聊”出来的结果。
这种“不强行造浪,只敏锐冲浪”的运营逻辑,戳中了传统社区的痛点:它们总想着用KOL“带节奏”,却忘了用户才是浪本身。
小红书AMA最让人意外的,不是大佬来了多少,而是他们“怎么聊”。
李开复在笔记里说“随便问,知无不言”,评论区有人问“35岁转AI还来得及吗”,他回复“来得及,我40岁才创业”;面壁智能联创刘知远被问“大模型会不会让人失业”,他答“会淘汰重复劳动,但创造新岗位”,还配了个“加油”表情包。这些回答没有公式,没有PPT,就像朋友聊天。
反观其他平台,知乎上的AI回答动辄几千字,术语堆得像论文;专业论坛里,提问者得先报学历背景,否则会被怼“基础太差别问”。知识传播的最大障碍,从来不是专业度,而是“架子”。
小红书恰恰拆掉了这个架子。它让大佬放下“权威”,让普通人丢掉“敬畏”。有人问“AI入门该看什么书”,大佬直接甩书单;有人吐槽“学AI好难”,研究员回复“我当年也挂过科”。这种“去权威化”的互动,本质是“知识平权”——不是让大佬“下凡”,而是让知识回到本来的样子:平等交流。
这种“人味”甚至溢出了AI圈。有人把AMA玩成“Don't Ask Me Anything”,用表情包调侃“懂了但没完全懂”;有人发起“Ask Me Nothing”,说“我就来围观大佬吵架”。这些玩梗和变体,让严肃的科技话题变得像一场线上派对。
外界总说小红书在“抢”知乎、B站的用户,但换个角度看:它只是没拦着用户“长”出更多兴趣。
年轻人的兴趣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一个喜欢美妆的女生,可能同时是AI爱好者;一个二次元宅男,也会关心露营装备。当消费趋势从“垂直深耕”走向“兴趣混搭”,社区就该跟着用户的脚步走,而不是划定“你只能喜欢这个”。
B站的二次元用户去小红书打卡“痛岛”,不是被“抢”走了,是小红书提供了线下互动的场景;知乎的科技用户来小红书问AI问题,不是抛弃了专业,是这里的回答更“有用”。小红书没刻意对标谁,只是把“生活兴趣”的范围无限扩大——用户关心什么,它就提供什么土壤。
这才是社区运营的终极答案:不是靠定位“圈地”,而是靠生态“养人”。当一个社区能让AI大佬和普通学生聊到一块儿,让二次元爱好者和科技迷玩到一起,它就不再是某个垂直领域的“小圈子”,而是年轻人兴趣的“集合地”。
小红书的AMA风暴,与其说是“抢食”,不如说是给行业上了一课:社区的核心从来不是“我们要做什么”,而是“用户想聊什么”。当知乎纠结“如何保持专业度”,B站焦虑“会不会变味”,小红书用1.2亿阅读量证明:只要给用户足够的“人味”和空间,他们自然会带着兴趣“生长”。
未来的社区竞争,或许不是谁的标签更鲜明,而是谁能打破更多标签;不是谁的用户更垂直,而是谁能容纳更多元的兴趣。毕竟,年轻人从来不想被定义,他们只想在一个地方,既能聊美妆,也能问AI,还能和大佬开玩笑——这大概就是小红书最“炸裂”的地方:它没建墙,反而搭了座桥。
来源:倪卫涛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