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东时间10月1日零时01分,华盛顿的联邦办公楼陆续熄灯。这不是什么计划停电,而是美国联邦政府正式"关门大吉",75万联邦雇员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突然没了工作。
10月1日,美国联邦政府时隔近 7 年又一次 “关门” ,美国人一觉醒来天塌了。
9月30日那天,国会参议院没通过任何一份临时拨款法案,政府的钱直接耗光,约 75 万联邦雇员得无薪休假,不少政府部门也被迫停摆。
这场闹剧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谁又来为普通美国人的处境来买单?
美东时间10月1日零时01分,华盛顿的联邦办公楼陆续熄灯。这不是什么计划停电,而是美国联邦政府正式"关门大吉",75万联邦雇员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突然没了工作。
数字很残酷。每周7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相当于把一座中等城市的全年财政收入付之一炬,这还只是直接损失。算笔账就知道,75万人每天的薪酬总成本约4亿美元。
这些人突然断了收入来源。房贷、车贷、孩子学费,所有日常开销都压在肩上,让人喘不过气。更要命的是,这次和以往不同,白宫管理预算办公室早在9月25日就让各机构准备永久性裁员。
副总统万斯在白宫记者会上直言不讳:"若这场预算僵局再拖延几天甚至几周,联邦政府可能不得不采取裁员措施。"白宫新闻秘书莱维特更是一针见血:"裁员迫在眉睫。"
商务部专利局已经传出消息,计划率先裁员1%。这意味着,超过15万名联邦雇员将通过买断方案离职,创下美国联邦政府历史上最大单次集体离职纪录。
那些每天开车穿越华盛顿早高峰的联邦雇员,现在面临的不只是暂时的无薪休假,而是彻底失业的威胁。国家公园、博物馆纷纷贴出闭馆通知,1.3万名空管人员在人手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咬牙坚持。
航空业发出警告:这样下去,航班延误只会越来越严重。负责飞行员培训、航线审批的联邦航空局1.1万名员工统统回家"待岗"。
疾控中心、食药监局的日常工作也陷入停滞,药品审批拖延,医保电话客服基本用不了。美国旅游协会算过账:停摆一周旅游业就要亏10亿美元。
两党把75万人当筹码表面看是预算分歧,实际上是两党在政府角色认知上的根本对立。民主党要求在临时拨款里,延长年底就到期的《平价医疗法案》增强型补贴。
他们还要恢复部分合法居留移民的医保福利,认为这直接关系到几百万低收入家庭的基本医疗保障。共和党对此坚决反对。他们认为这些措施会推高预算赤字,指责民主党试图"绑架"拨款程序。
共和党更愿意推出"干净"的临时拨款法案,也就是不捆绑医保或其他政策条款的短期预算。这种分歧反映了两党在政府角色认知上的根本对立。
民主党倾向于扩大社会福利来促进公平,共和党更强调财政紧缩和减少政府干预。双方在医保、移民等议题上的立场差距巨大,几乎没有妥协空间。9月30日那天,参议院先后否决了两党方案。
共和党提出的版本,差了5票没能过关,仅有三名民主党籍参议员支持该法案,赞成票共计55票,未能达到通过所需的60票门槛。民主党则咬死了"医保福利不能砍"的底线。
美国国会参议院民主党领袖舒默对共和党人的做法提出强烈批评,认为其试图在预算争端中将联邦雇员当作"棋子"。特朗普在这场博弈里态度强硬,把政府停摆的锅全甩给了民主党。
他警告,政府关门期间会搞些"没法回头"的动作,比如大规模裁人、砍项目。早在春夏时,国会就因为医保补贴、对外援助、移民执法经费这些事吵来吵去。导致12项常规拨款的讨论基本停了下来。
到了9月,时间窗口不断被压缩,大部分时间国会还处于休会状态。真正可用来协商投票的工作日被压缩到月末最后两三天。
皮尤研究中心早就揭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自1976年以来,国会很少能好好通过几次预算案。
美国政府"关门"早不是新鲜事了。从1980年至今,美国联邦政府已历经15次停摆,民众本已对这类政治博弈见怪不怪。
但停摆频率的增加与政治极化程度呈正相关关系,揭示了民主制度在极化环境下可能出现的"民主悖论"。越民主越难以做出决策。
上一次也是最久的一回,是2018年底到2019年初特朗普当总统时。就为边界墙拨款的事,政府一关就是35天,80多万名政府雇员受波及,经济损失估摸着超100亿美元。
当时有人靠在线众筹缴纳房租,有人不得不去食物银行领取救济。光大证券研报显示,过往停摆超10天的案例中,标普500在停摆期间平均微跌0.2%。
但"开门"后1-3个月会逐步复苏。10年期美债收益率多呈上行趋势,反映市场对财政风险的担忧。黄金则表现亮眼,停摆时间越长涨幅越明显,2018年停摆35天期间黄金涨幅达3.8%。
德银分析师指出,美联储或被迫依赖ADP就业调查等私营部门数据评估经济,可能导致政策决策偏差。安永-博智隆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格雷戈里·达科测算。
政府每停摆一周,将给美国经济造成约70亿美元的直接损失。高盛预计,停摆期间美国GDP增长率每周将下降0.2个百分点。更值得警惕的是长期隐患——美国国债规模正持续攀升。
2024年已接近37万亿美元,市场预测2025年将突破40万亿美元。要化解债务困境,"开源"与"节流"两条路却均遇阻碍。
加税方面,共和党将减税视为"政治正确",且全球化背景下企业资本流动性强,加税可能导致企业外迁。节流方面,美国社会保障支出占比高,改革需触动中老年群体等关键选民利益。
两党均不敢轻易推动,反而将政府效率优化作为攻击对方的工具。基于当前两党极化趋势和财政压力持续加大的现实,政府停摆可能从偶发性危机演变为常态化治理工具。
这场停摆的影响早已超出美国国界。欧洲的盟友们,正用一种复杂的眼神盯着华盛顿。要知道,共和党议员此前刚提出过"退出北约"的法案,而特朗普也一直心心念念着"联俄制华"的外交策略。
现在,美国连自己的政府都管不好,内部一团乱麻。还能指望它在国际事务中,兑现北约的防务承诺吗?还能指望它继续扮演全球领导者的角色吗?
更深层次的担忧,在于美国财政的混乱,已经不再是小事。美债、美元的稳定性一旦受到冲击,全球金融市场都得跟着抖三抖。
这就像是全球经济的"定海神针"突然不稳了,那种连锁反应,足以让所有人都感到恐慌。一个超级大国,如果连自己国家的正常运转都无法保障。
那么它在国际舞台上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又将何去何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全球经济影响发出预警,认为美国政府停摆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政府停摆表面上是预算问题,实质上反映的是美式民主制度在处理复杂社会问题时的结构性局限。这挑战了"制衡即有效"的传统认知。
从1980年以来15次停摆的历史演进中可以看出,停摆已经从偶发性危机演变为政治工具。当制衡变成恶斗,当效率让位于党争,治理失能将成为超级大国最大的内伤。
各国都在关注这场闹剧何时能够结束。根据历史经验和目前态势,舆论认为接下来很可能是短期停摆加紧急临时拨款解围。因为民意与市场压力升高后,双方会达成一个纯粹维持政府运转的临时协议。
如果僵局超过两周,则可能进入拉锯延迟阶段,经济损失会迅速扩散。承包商违约、航班混乱、科研中断等问题都会制造新的政治痛点,逼迫中间派和白宫出面推动妥协。
虽说极端情况概率低,但也不能完全排除美国出现长期停摆、调整结构的可能。只是这么做的话,政治和市场要付的代价会特别高。
美国劳工联合会-产业工会联合会主席利兹·舒勒直言:"白宫正把联邦雇员当作政治博弈的'棋子'。"
结语政府停摆从偶发意外变成家常便饭,这背后折射的是美式民主在新时代遭遇的深层困境。当政治制衡变成恶性内斗,当治理效率让位于党派私利,这个超级大国正在透支自己的治理信誉。
你觉得美国政府这次会关门多久?这种治理模式还能撑多长时间?
来源:南笙墨舞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