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是中秋,记者从区文化部门了解到,今年嘉定不少非遗项目主动突破传统边界、创新表达形式,集中上线多款融合传统工艺与中秋节日元素的文创礼盒,为市民选购节庆礼品提供了更具文化底蕴与收藏价值的新选择。
今天是中秋,记者从区文化部门了解到,今年嘉定不少非遗项目主动突破传统边界、创新表达形式,集中上线多款融合传统工艺与中秋节日元素的文创礼盒,为市民选购节庆礼品提供了更具文化底蕴与收藏价值的新选择。
以墨青为底,玉兔、红墙、桂花、圆月等中秋经典元素在绣布上渐次浮现……在慧绣文化空间的绣架前,江南闺绣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范冬梅正轻捻绣针,全神贯注地创作中秋系列的主打作品——“双兔望月”摆台。这个凝聚着闺绣技艺精髓的作品,从设计构思到成品绣制,每一步都融入了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深度解读。
据悉,作品以双面绣技艺为核心,巧妙融合套针、施针、平针等多种传统针法精绣而成。其中,月亮部分采用平针技法,通过刻意做虚的针脚,精准营造出朦胧空灵的月光意境;枝叶部分则借助套针层层晕染的特性,让色彩过渡自然柔和,呈现出丰富细腻的色彩层次。范冬梅介绍,作品凭借双面绣“正反皆景、细节无差”的独特优势,既展现闺绣技艺的细腻精巧,更将中秋团圆的美好寓意融入针线之间,让传统技艺成为节日情感的载体。
此外,为让闺绣文化更贴近现代日常生活,范冬梅还延伸开发了一系列文创衍生品,涵盖项链、耳环、丝巾、书签等品类,所有产品均巧妙融入中秋元素,既保留了非遗技艺的精髓,又符合当下消费者的审美与使用需求。“非遗传承不能只停留在展示层面,更要走进生活、融入记忆。”范冬梅表示,“我们还计划开设针对青少年的闺绣体验课程,让孩子们通过学习最基础的针法,亲手完成一件与中秋相关的小作品,在动手实践中感受非遗魅力,把传统文化自然而然地融入到节日记忆里。”
在非遗文创的创新赛道上,除了针线间的巧思,搪瓷工艺也凭借复古与潮流兼具的风格圈粉无数。今年,八分园·中国百年搪瓷展览馆推出的“月逍遥”中秋礼盒,就以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搪瓷杯为主打,搭配冰箱贴、挂耳咖啡、发光画等多种实用文创产品,整体设计偏向年轻化,不仅融入了石库门、弄堂等上海本土元素,还打造了专属原创兔子IP形象,让传统搪瓷焕发出时尚活力。
“这次的搪瓷杯我们从材质到工艺都进行了全面升级,就是为了打破大家对传统搪瓷‘易碎、笨重’的固有印象。”搪瓷品牌“玖申”创始人谢贤介绍道,“杯身采用搪瓷专用钢板,厚度由传统的0.2毫米提升到0.6毫米,并且在800℃高温下反复烧制三到四次,经过多道严苛工序,使得成品更坚固耐用,同时还能更好地保留搪瓷的温润质感。”设计上,团队则大胆突破传统搪瓷常见的花卉、口号风格,以充满童趣的版画感趣味插画为载体,结合上海方言与生活化场景,生动打造出“小兔子惬意过中秋”的画面,让每一只搪瓷杯都成为一个可使用、可收藏的节日故事载体。
值得一提的是,新款搪瓷杯还特意根据现代生活习惯缩小尺寸,更贴合都市人日常饮用意式咖啡的需求,实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场景”的精准适配。“我们希望通过这款产品传递的,不仅是中秋节的仪式感,更是一种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态度。”谢贤表示,接下来他和团队还将围绕春节、端午、元宵等传统节日持续研发新品,不断探索搪瓷工艺与节日文化的融合点,让市民在节日馈赠与日常使用中,切实感受到传统文化在当代生活中的新生与延续。
中秋,从来不只是“花好月圆”的传统符号,更是文化传承与情感记忆的交融时刻。从江南闺绣非遗传承人在针与线之间绣出团圆美景,到搪瓷设计师在铁与釉之间描绘生活趣味,嘉定的非遗传承者与创作者们,正以各自的方式为传统技艺注入时代活力。而节日的温度,也正因这份对传统的创新传承,多了一份文化的厚度与时代的亮色。
撰稿:周玉林
摄像:赵晨
编辑:袁悦
来源:上海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