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两点,56岁的刘女士被家人紧急送往医院,她已经五天没有排便,腹部胀得像一面鼓,呕吐物中带着粪臭味。急诊医生立即安排了CT检查,结果显示是急性完全性肠梗阻。
凌晨两点,56岁的刘女士被家人紧急送往医院,她已经五天没有排便,腹部胀得像一面鼓,呕吐物中带着粪臭味。急诊医生立即安排了CT检查,结果显示是急性完全性肠梗阻。
“医生,我母亲就是便秘,怎么会这么严重?"刘女士的女儿焦急地询问。普外科张医生看着CT片子,神情凝重地摇头。
“这可不是简单的便秘。肠梗阻是普外科最危险的急症之一,死亡率高达5%-10%。"
尽管立即进行了手术,但由于肠坏死严重,并发感染性休克,刘女士最终没能抢救过来。张医生痛心地说:"如果早一点来医院,如果能重视早期的预警信号,结局可能完全不同。"
很多人对肠梗阻的认识还停留在“便秘加重"的层面,实际上肠梗阻是多种疾病导致的临床综合征,其危险性被严重低估。
1.肠梗阻不是单一疾病
它可能是腹腔手术后粘连、肠道肿瘤、疝气、肠扭转等多种原因导致的肠道通畅性障碍。我国每年因肠梗阻住院患者超过50万,其中约15%需要手术治疗。
2.拖延就诊是主要死因
从肠道不通到肠壁缺血、坏死、穿孔,这个过程可能只需要24-48小时。数据显示,发病24小时内就诊的患者死亡率不足1%,超过72小时则升至15%以上。
3.老年人风险更高
随着年龄增长,肠道蠕动功能减退,腹腔手术后更易发生粘连。60岁以上人群肠梗阻发生率是年轻人的3倍,且症状往往不典型,容易误诊。
4.复发率令人担忧
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五年内复发率高达30%,多次发作会增加手术难度和风险。
如果对肠梗阻的早期症状掉以轻心,可能会面临这些急剧恶化的风险:
1.肠道缺血坏死
梗阻近端肠道持续扩张,肠壁血管受压。研究显示,完全性肠梗阻12小时后,肠壁开始出现缺血改变,24小时后可能发生坏死。
2.全身中毒反应
肠道内细菌和毒素透过受损的肠壁进入腹腔,引发全身炎症反应。肠梗阻患者感染性休克发生率高达25%,是多器官衰竭的前兆。
3.水电解质紊乱
呕吐和肠道内液体积聚导致严重脱水。急性肠梗阻患者每日丢失液体量可达4-5升,可能引发休克和心律失常。
想要远离肠梗阻威胁,特别是对于高危人群,这些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1.重视腹部手术后康复
腹腔手术后尽早下床活动,促进肠道功能恢复。术后三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防止切口疝形成。定期复查,及时发现和处理粘连问题。
2.合理饮食保通畅
保证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软化粪便。膳食纤维摄入要循序渐进,突然大量摄入可能诱发梗阻。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减轻肠道负担。
3.警惕便便变化
养成每日记录排便习惯,注意次数、性状的变化。出现排便习惯突然改变要及早就医。便秘不要盲目用力,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温和通便药物。
4.定期体检排隐患
每年进行腹部超声检查,排除肿瘤和疝气。有家族史者应定期进行肠镜检查。出现不明原因腹痛、腹胀要提高警惕。
5.认识危险信号
牢记肠梗阻四大典型症状:痛(腹痛)、吐(呕吐)、胀(腹胀)、闭(停止排便排气)。任何一个症状持续不缓解都应立即就医。
6.建立健康档案
保存历次手术记录和检查报告,就诊时主动提供。了解自己的肠道情况,有粘连史者要格外注意饮食管理。
健康,其实就在每天的小事中。今天开始,请更加关注身体的求救信号,特别是那些看似普通的腹胀、便秘,可能是重大疾病的前兆。记住,对于肠梗阻这样的急症,时间就是生命,及时就医是最好的应对策略。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授权。如果出现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便排气等肠梗阻疑似症状,请立即前往当地正规医院急诊科就诊。肠梗阻的治疗需要专业医生根据病因和病情制定个体化方案,自行用药或拖延可能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参考资料:
1.《急性肠梗阻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年版)》
2.《中华急诊医学杂志》:肠梗阻延误诊治相关因素分析
3.《实用外科学》:肠梗阻手术时机与预后关系研究
4.《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粘连性肠梗阻预防策略专家共识
5.《老年医学与保健》:老年人肠梗阻临床特点分析
6.《中国实用外科杂志》:肠梗阻液体管理专家指导意见》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来源:梁医生科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