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评中国丨中秋好时节,万家共团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6 16:51 1

摘要:当清爽的风拂过街巷,当一轮圆月爬上中天,这个以“圆”为魂的节日,便带着千年的文化温度,如约而至。天上月满,人间家圆,心中情圆,从唐代“今夜月明人尽望”的盛世咏叹,到如今“天涯共此时”的跨屏团聚,中秋始终承载着中国人最朴素也最深厚的情感:对亲人的眷恋,对故土的思

□董宏达

当清爽的风拂过街巷,当一轮圆月爬上中天,这个以“圆”为魂的节日,便带着千年的文化温度,如约而至。天上月满,人间家圆,心中情圆,从唐代“今夜月明人尽望”的盛世咏叹,到如今“天涯共此时”的跨屏团聚,中秋始终承载着中国人最朴素也最深厚的情感:对亲人的眷恋,对故土的思念,对家国安宁的祈愿。

中秋的“圆”,始于一场跨越千年的审美共鸣。古人对月亮的偏爱,在八月十五达到极致。此时天朗气清,月色疏凉皎洁,比寻常月夜更添几分韵味,便有了“及至中秋满,还胜别夜圆”的赞叹。唐代文人以诗为镜,将这份美感定格:栖白道尽中秋月的清绝,司空图直抒“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字里行间皆是对中秋月色的珍视。正是这份对月色的集体咏叹,催生了拜月、走月等雅俗,让“天上月圆”与“人间家圆”产生奇妙联结,也让赏月成为跨越千年的文化基因,流淌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里。

中秋的“暖”,藏着一份跨越山海的情感联结。秋意内敛,最易牵起相思,而中秋的月亮,恰是这份思念的“信使”。无论是身处异乡的游子,还是远在海外的华人华侨、台湾同胞,只要抬头望见这同一轮明月,便能共享同一段时光、同一份牵挂。我们吃着相似的月饼,讲着嫦娥奔月的故事,在“举头望明月”的瞬间,与家人达成心灵的团聚。这轮明月,早已不是天上的天体,而是跨越海峡、连接全球华人的情感纽带,让“团圆”突破空间的阻隔,化作所有中华儿女共同守护的文化密码。

中秋的“新”,见于一场传统与现代的温柔碰撞。时代在变,节日的仪式感也在迭代:身着汉服的年轻人在月光下复刻古意,文创月饼将传统纹样与现代口味巧妙融合,光影科技让古城墙与圆月交相辉映……这些创新不是对传统的稀释,而是大众对中秋文化热爱的鲜活证明。然而,真正的传承从不流于形式。当我们在中秋夜品味“明月松间照”的意境,共情“但愿人长久”的期盼,感悟“海上生明月”的家国情怀时,才是将“团圆”的内核真正融入血脉。诗词里的中秋,让我们在文字中与千年月色重逢,也让传统文化在当代获得更深厚的延续。

中秋的“安”,源于国家发展撑起的团圆坦途。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前半程,全国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再创历史新高,累计约12.5亿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5.7%。这背后,是经济总量奠定的坚实基础,是“公路成网、高铁飞驰、飞机翱翔”构建的交通便利。从京津城际提升通勤效率,到包银高铁为西部注入活力,钢铁脉络串联起城市与乡村,也串联起亿万人的团圆期盼。这份便利与温暖的背后,是无数劳动者在佳节假期的默默坚守:快递员传递着团圆的滋味,电力工人守护着璀璨的灯火,人民警察护航着出行的平安,部队官兵捍卫着家园的安宁——他们用实干诠释着“团圆”的另一重深意。

月光所至,皆为故乡。这个中秋,我们既看见故宫文创的巧思,也见证非遗直播间里的坚守;既享受自驾出游的自在,也珍惜云端相聚的温暖;既为国家发展的成就自豪,也为平凡家庭的团圆感动。这或许就是中秋最美的图景:国是千万家,家是最小国,山河锦绣因国泰而民安,月圆情浓因家聚而心暖。

愿我们在这轮明月下,珍惜手中月饼的香甜,铭记岁月静好的来之不易;愿我们带着这份家国情怀继续前行,让团圆之花常开不败,让锦绣山河永续华章。中秋好时节,愿万家共团圆,愿家国共安康!

来源:红网·红视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