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庆中秋假期,在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却没有节日的清闲,处处是忙碌的身影。这两日,记者走进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测试(乌鲁木齐)分中心,近距离感受科研专家们坚守岗位的热忱。
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宁(左)和同事王帆在棉田忙碌。(记者江斌伟摄)
新疆网讯(记者江斌伟)国庆中秋假期,在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却没有节日的清闲,处处是忙碌的身影。这两日,记者走进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测试(乌鲁木齐)分中心,近距离感受科研专家们坚守岗位的热忱。
仓库里的冬麦“种子守护战”
当太阳刚刚升起,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测试(乌鲁木齐)分中心办公室里已经忙碌起来。
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颜国荣扶了扶眼镜框,指尖划过一沓样品清单。
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的DUS测试员王帆正蹲在地上,把刚到的冬麦种子袋按来源分类。
“过节也不能耽误进度,这些冬麦种子马上就要种到地里,不能耽误了农时。”颜国荣抬头说道,手里的笔在清单上圈出重点。
这是今年收到的第43份冬麦种子,来自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一份待测品种。
王帆有着几年工作经验,她蹲下身子,仔细记下运单号。两人抬着种子箱往收发室走,颜国荣熟练地打开植物品种DUS委托测试系统,点击“繁财接收”界面,王帆则握着扫码枪,“嘀嘀”声里,运单号等信息快速录入接收模块。
“繁殖材料接收后,紧接着便转交任务,然后生成测试编号,这一步一点都不能拖沓。”颜国荣盯着屏幕说。
此时,王帆已拿起密封袋,开始分装种子:两袋留作今年第一生长周期的播种试验,两袋封存用于第二生长周期的播种试验,剩余种子则全部装入种子瓶作为备份样进行入库保存。最后特意分出一小袋,“小样装好了,待今年所有冬麦种子都收齐后,送去做DNA指纹检测。”王帆说。
窗边的桌上,摊着整理了一半的各类冬麦种子。颜国荣指着图纸上的格子:“第一周期52个品种,第二周期还要加50多个,所有品种都必须统一安排试验,每品种每小区的播种量保持一致,这样才能保证测试数据准确。”
“假期期间,我们得抓紧时间种下冬麦,待来年收获新的希望。”王帆俯身标注,阳光透过窗户,在两人忙碌的身影上洒下暖金色光斑,仓库外的田埂上,播种机已在待命,即将开启冬麦播种的序幕。
棉田间精心采摘棉铃
离开仓库,进入正在陆续成熟的棉田,远远便看到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宁俯身穿梭的身影。
“棉花采收不等人,过节也得守着。”说着话,刘宁俯下身子仔细观察,标记杂株并摘除棉铃。
只见刘宁身上罩着一件长长的、类似围裙的灰色工作服,衣襟处鼓囊囊的,装着刚采收的棉铃,走动时还能隐约看到白色棉絮从缝隙里露出来。
这一段时间,他连续“泡”在棉田,在600多份DUS测试品种间来回奔波,所选样本均要能代表品种特性,力求无杂株、一致性好。单株上通常会在中部内围铃上选取1至2个,按小区取样考种。“别看操作简单,材料多了,工作量就成倍增加。”刘宁擦了擦额头的汗,把刚采摘的几朵棉铃仔细检查后才放入采样袋,进入下一个小区,继续先剔除杂株、采收考种样。
对于刘宁来说,每一个单株的选择、每一朵棉铃的采摘,都得力求精准,生怕影响后续品种的一致性和试验数据的准确性。
一上午的采收终于要结束了,他拎起一个个装满籽棉的采样袋走向晒场,那里树立着两排2米多高的铁架子,每层横杆上都预留了挂钩。
他踮起脚,把写有品种编号的采样袋逐个挂在横杆上,凉风吹来,袋子轻晃,白色、绿色、棕色的棉花在阳光下泛着多姿多彩的光泽,“挂起来晾晒才能快速晾干,后续考种数据才更准确。”他一边整理着袋子一边解释,指尖在挂钩间灵活穿梭,不一会儿,半排铁架就挂满了鼓鼓的采样袋。
而这份忙碌还将持续许久,要跟着棉花采收进度走,一般要到11月中旬才能撤点。
“完成籽棉考种后,后续还要观察棉籽的短绒、种仁中的棉酚,拍摄标准照。”刘宁一边说着,一边将采收的考种样整理好,说话间,他又弯腰走向下一个小区,身影在棉田间不停穿梭,成为节日里最美的风景。
来源:柳城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