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揽月之梦到和平守望 外国友人眼中的中秋月明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06 16:08 1

摘要:“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这句我们耳熟能详的诗句,也是西北工业大学哈萨克斯坦留学生芈娜心里的中秋月明。在她看来,月亮是中国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的完美交融,更蕴含着把诗意融入科技探索的浪漫。

他们因向往而来到中国,因梦想而选择留下。当外国人“遇见中国”,究竟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总台环球资讯广播特别策划“遇见中国”,聆听外国友人与中国的“对话”。

中秋节的明月,照见的不仅是中国人的团圆时刻,也映照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友人对中华文化的深度感知。

通过中秋节,外国友人对中国人的科技理想、家国情怀与文化自信有着怎样的理解?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这句我们耳熟能详的诗句,也是西北工业大学哈萨克斯坦留学生芈娜心里的中秋月明。在她看来,月亮是中国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的完美交融,更蕴含着把诗意融入科技探索的浪漫。

芈娜

我知道月亮在中秋节中有着很特别的地位。中国有很多关于月亮的诗词,中国的月面着陆器就叫“揽月”,还有月球探测器叫“嫦娥”,这些名字特别有诗意,我觉得这是中国文化与科技的浪漫结合。你看,中国现在已经成功实现了月面和月球背面着陆、采样返回,未来也还计划着建立国际月球科研站等等。我最近看了一部在太空的实拍电影叫《窗外是蓝星》,感触很多,真的很敬佩中国航天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更让芈娜自豪的是,中国与她的祖国哈萨克斯坦正携手共建航天合作项目。

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在阿拉木图要共建地面卫星接收站,我真的期待这个崭新的起点尽快到来。我是真的很希望在留学期间能看到中国在航空航天、载人登月等领域取得更多的突破,为人类探索宇宙提供更多可能性。

中秋的月明,在芈娜眼中,照亮了人类携手探索宇宙的梦想征程,这份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却让来自巴勒斯坦的祖海尔心生更深的感触。当芈娜仰望明月畅想星际探索时,正在辽宁大学读书的祖海尔想到的是故乡天空下对和平的渴望。

祖海尔告诉记者,“平安团圆”这句对中国人而言寻常的祝福,在他听来却格外珍贵。

平安团圆这个愿望,对我们巴勒斯坦人来说,确实是有着非常具体和沉重的分量。当中国的朋友们在中秋夜思念远方的亲人时,这种思念是一份确定的安心。但在我的家乡,思念背后,是对亲人是否安全的忧虑。我们渴望的团圆,不仅仅是地理上的相聚,更是在和平与安全环境下的团聚。中秋节平安团圆的祝愿,在我听来特别珍贵,也特别想哭。它让我很深刻地明白,没有和平,就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团圆。

祖海尔

在中国度过第三个中秋节的祖海尔,如今对团圆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在中国,我看到了中秋节的小家团圆,这让我深深明白,只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才能有小家庭的幸福。我今年看中国阅兵直播时感到很震撼,那些先进的武器装备,是一个国家捍卫和平的决心与能力,也是中国朋友们幸福生活的底气。我才深深理解了中国人总说的“有国才有家”的意义。正是因为有强大的祖国,每个中国家庭才能安心地在中秋夜团聚,享受平安团圆。

“没有和平,就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团圆”,祖海尔的话语中,回荡着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所唤起的集体记忆。对和平的珍视,从来都是跨越国界的人类共鸣。

在中国学习生活多年的巴西青年古汉告诉记者,家国情怀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血脉,而近距离体验中秋这样的中国传统节日,是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关键所在。

在中国,我发现,国家与家庭之间存在着一种强大的联结,这也许是中华文化的特点。我认为,近距离体验这个节日以及其他中国传统节日,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民族。

古汉

古汉说,与中国家庭共度的每个节日,都让他体会到节日背后超越国界的文化共识。他从中国传统节日中看到了文明互鉴的基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自信。

我认为,拉丁美洲国家的家庭文化与中国文化非常接近。随着对中国的了解日渐深入,我发现,中国对自己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继承,以及中国的文化自信都给我们巴西提供了一种参考和借鉴。

在外国友人看来,中秋月圆既是小家庭团聚的温情时刻,也是大国和平发展的精神注脚;既承载着千年诗意的浪漫,也激励着面向未来的探索。当月光洒向大地,它照亮的不仅是千家万户的团圆时刻,更是人类对和平、探索与文化传承的共同追求。而这轮千古明月所见证的,正是不同文明在相互理解中共同书写的崭新篇章。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陕西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