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一天,潘钟瑞兴致极高。从清晨起便四处访友,先后至敏德、铁翁、松兄等处,品茶对酌,不亦乐乎。中午仅回家匆匆用餐,之后又携侄访友,并抽空至寺庙敬献佛龛。再访友人时虽遇其小憩,他却并未扫兴,转而另寻友人对酌谈天,还一同去观赏了友人的“小摆设”。直至日暮归家,往年此
中秋皎月,清辉漫洒,月随人移。月亮始终是中秋的永恒主题,李白有诗云:“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天上地下,虽同此一月,但不仅古人今人所见之月非同一月,即便是同一人,伴随着物换星移,这所见之月亦不相同。月光所至之处,既有此处此时的喧闹,便有彼处彼时的清冷。潘钟瑞所见的八个月亮,正映射着他的不同心境。
这一天,潘钟瑞兴致极高。从清晨起便四处访友,先后至敏德、铁翁、松兄等处,品茶对酌,不亦乐乎。中午仅回家匆匆用餐,之后又携侄访友,并抽空至寺庙敬献佛龛。再访友人时虽遇其小憩,他却并未扫兴,转而另寻友人对酌谈天,还一同去观赏了友人的“小摆设”。直至日暮归家,往年此时他多已准备就寝,但此番恰逢有人设酒赏月,他便再次加入,直至深夜方歇。从早到晚,他几乎都在访友途中,虽未涉足阊门、虎丘等喧嚣场所,但在其晚年的中秋里,这已是难得的热闹景象。潘钟瑞最后一次看见中秋月是在光绪十五年。据潘钟瑞记载,这天本是阴雨绵绵,但午后天气渐霁。傍晚,潘钟瑞参加宴会,结束后正解衣欲睡时,方见窗外月上。次年,潘钟瑞溘然长逝。04 结语结合《潘钟瑞日记》和其他文献,可以清晰地发现中秋节的多元面貌:它既是阊门内外万人空巷的喧闹与石湖之上画船箫鼓的欢腾,也是自家庭院中斋月宫、烧香斗的温馨与清寂。潘钟瑞青年时,他追逐的是“千人石听歌”的热烈喧嚣;晚年时,他安享的是与友人品茗闲谈、静观“墙阴花影”的个人闲适。他的心境从热烈归于平淡,所见的月亮也便从繁华的映照成为了安宁的陪伴。中秋的月光从未改变,改变的是赏月之人与人生阶段,但幸好无论喧闹还是清冷,我们都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圆满。参考文献: 1.(清)顾禄:《清嘉录》,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 2.(清)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3.蔡利民:《苏州民俗》,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 4.潘钟瑞著,尧育飞整理:《潘钟瑞日记》,南京:凤凰出版社,2019年。 5.沈复等:《浮生六记(外三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来源:寒冰泉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