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贵港人常说:无四方肉,不成席。四方肉形状“大大方方”,因其美味和寓意(四方来财)而备受青睐。明代末期,红谷四方肉开始在贵港出现,因苏东坡的名人文化在市井间盛行,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说一道家乡美食
就能唤起你的味蕾记忆
那四方肉
定然占有一席之地
和小轩一起走进
中秋非遗美食故事之——红谷四方肉
贵港人常说:无四方肉,不成席。四方肉形状“大大方方”,因其美味和寓意(四方来财)而备受青睐。明代末期,红谷四方肉开始在贵港出现,因苏东坡的名人文化在市井间盛行,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红谷四方肉由五花肉、红曲米、白眉豆等食材制成。味性甘甜,香甜软糯,入口即化,肥而不腻,香醇浓郁,是贵港宴客必备的一道菜。
三百多年来,红谷四方肉久盛不衰,几代人的传承,技术日趋成熟完善,这道民间美食也已成为贵港饮食文化和技艺的重要代表。
说起李家与红谷四方肉的缘分,要追溯到清光绪年间,李翰霖的曾祖辈当时在贵县(今贵港)悦心酒楼做厨,一手红谷四方肉让酒客赞不绝口。1999年,李翰霖的父亲李振辉与叔叔李振弘创办大西园酒家,沿袭传统红谷四方肉传统制作方法,形成相对成熟和便于传授的工艺。
“爷爷说,那会儿来酒楼的客人都爱点这道菜,一出锅,肉香四溢,切肉要方、酱汁要浓,都是祖辈传下的规矩。”今年35岁的李翰霖回忆着对记者说。2000年,李翰霖的父亲李振辉与叔叔李振弘创办大西园食品行,他也从父亲手里学习这门手艺。
“我们选用地道的土黑猪肉,切2厘米宽的正方形,肥瘦三层分明,差一厘米都不行。淋入最关键的红谷酱汁,采用红曲米发酵的红曲粉,加入茴香、八角、桂皮等多种香料慢火焖煮40分钟,出锅后搭配煮熟的白眉豆即可大功告成。“
这道菜特别考验火候,需大火定型,再转小火慢炖,每隔10分钟用锅铲搅动一次,糖的分量也要精准把控,多了会腻,反之则风味层次不足。
多年来,李翰霖与父辈在经营中反复研究、改进红谷四方肉的做法,在保持传统食品的原汁原味的基础上,简化工序、调整配料,以适应现代口味,加入天然香辛料抑菌技术,保留四方肉的独特风味,受到众多食客的喜爱,月均销售2000份。
而在不久前举办的“广西美味・百县千菜”2025广西非遗特色美食大赛中,红谷四方肉通过赛事“六个好”的标准,即好颜值、好名字、好故事、好味道、好健康、好情境层层筛选,荣获金奖,展现了广西非遗美食 “守正不守旧” 的生命力。
2024年2月,红谷四方肉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六批港北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李翰霖成为第五代非遗传承人。
红谷四方肉也赋予了李翰霖家的意义。“这道菜对我而言,是家族的根脉,更是我成长的记忆。它是我舌尖上的家谱,承载着从曾祖父开始五代人的匠心。小时候趴在厨房门框,看着父辈在灶台前忙碌,满屋的肉香就是我心中家的味道。”
在忙活制作美食之余,李翰霖还热心探店,向大家推荐贵港特色美食。
“希望通过镜头,让这道非遗老菜‘活’在当下,走进更多人的视野。不仅展示这道菜品的技艺,更要讲述我们贵港美食背后的文化故事。我最终希望以红谷四方肉为起点,让它成为一张闪亮的贵港美食名片。通过打破人们对传统肥肉的偏见,展示它的创新,吸引更多人了解并喜欢上它,进而去探索我们荷城更多的宝藏美食,把贵港的美食文化传播得更远。”李翰霖动情地说。
中共贵港市委员会宣传部主办 中共贵港市委网信办指导
贵港市融媒体中心/贵港新闻网出品
内容来源 ▍原创
图片来源 ▍何美凡 陆颖敏 见习记者莫文兰
采 编 ▍何美凡
编 辑 ▍黄倩倩
校 对 ▍李禹锫
终 审 ▍郑瑞福
来源:贵港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