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处理千吨废塑料 + 日供 200 万人营养!这技术太硬核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6 15:38 2

摘要:全球塑料垃圾越堆越多,东非还有不少孩子吃不上有营养的饭,这俩事儿看着没关联,却被两个年轻人用技术分别搞定了,加拿大的米兰达・王搞了家叫 Novoloop 的公司,能把没人要的聚乙烯废塑料变成值钱的材料,费利克斯・布鲁克斯 - 丘奇弄了个 Sanku 项目,给东

全球塑料垃圾越堆越多,东非还有不少孩子吃不上有营养的饭,这俩事儿看着没关联,却被两个年轻人用技术分别搞定了,加拿大的米兰达・王搞了家叫 Novoloop 的公司,能把没人要的聚乙烯废塑料变成值钱的材料,费利克斯・布鲁克斯 - 丘奇弄了个 Sanku 项目,给东非的面粉加营养,帮孩子改善身体。

有意思的是,这俩人都拿到了劳力士 “恒动星球” 计划的支持,他们的做法不光解决了具体问题,还让我觉得,科技要是能接地气,真能帮上大忙。

先说塑料这事儿,我们平时用的塑料袋、塑料薄膜,看着不起眼,处理起来却特别麻烦,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去年说,全球每年造 4 亿吨塑料垃圾,其中聚乙烯类占了三成还多,但传统方法根本回收不了多少,大部分要么埋地里,要么烧了污染空气。

传统回收靠机械粉碎再利用,可这类塑料里杂质多,粉碎后性能越来越差,说白了就是 “越回收越没用”,米兰达的团队搞出的 ATOD 技术,算是把这个死结解开了,这技术不用超高温度,就能把聚乙烯的分子链拆开再重新组合。

本来想传统热解技术又费电又排碳,后来发现 ATOD 能耗低多了,碳排放也少,更关键的是,弄出来的热塑性聚氨酯,能用来做汽车零件、鞋子还有电子产品,这些都是高价值的东西。

这就不是单纯环保了,还能赚钱,企业才愿意跟着干,当然,从实验室到真能投产,没那么容易,2024 年 4 月,Novoloop 在印度苏拉特开了家示范工厂,现在每天都在运行,一年能处理几千吨废塑料,产出的材料也达到了工业标准。

今年 6 月,他们还拿到了 2100 万美元的融资,连 Bemis Associates 这种下游制造企业都投了钱,市场是真需要这种回收材料,我对比过荷兰一家叫 Avantium 的公司,他们也做塑料回收,但 Novoloop 专门盯着 “最难回收” 的聚乙烯,这点还挺精准的。

本来想塑料回收就是减少垃圾,后来发现它还能改变整个循环经济的逻辑 , 以前是 “降级循环”,现在是 “升级循环”,废塑料反而成了宝贝。

按国际能源署的算法,要是 2030 年能覆盖全球 10% 的聚乙烯废料,一年能少埋 500 万吨塑料,相当于少排 1200 万吨二氧化碳,这数可不小,不过,Novoloop 也有麻烦,规模化生产时,怎么保证每批材料质量都一样,还有怎么稳定收到足够的废塑料,都是难题。

我认为,他们要是能跟宝洁、联合利华这种产塑料包装多的企业合作,建个回收联盟,供应链可能就稳多了,不然光靠自己收,怕是不够。

再说说东非的营养不良问题,老实讲,那边的情况比我想的还严重,世界粮食计划署今年的数据显示,坦桑尼亚、肯尼亚这些国家,5 岁以下孩子里快一半都贫血,三成多发育迟缓。

以前也有营养援助项目,要么发补充剂,要么给特殊食品,可成本高不说,还得靠外部捐款,项目一停就没下文了,更尴尬的是,有些家庭觉得 “特殊食品” 是给 “病人” 的,还不愿意要。

费利克斯的 Sanku 项目,思路就特别巧,他们搞了个叫 “Dosifier” 的设备,直接装在面粉厂里,磨面粉的时候,自动往里面加铁、锌、叶酸这些营养素。

不用改面粉的味道,也不用多花啥功夫,磨坊工人培训几天就能会,这样看来,这技术没搞那些花里胡哨的,就是顺着现有的生产链条来,反而容易落地。

这设备的精度也够,能根据面粉重量调营养素的量,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截至今年,他们已经在东非装了几千台,每天能让 200 多万人吃到营养面粉,第三方评估说,孩子的贫血率降了不少,发育迟缓的情况也有改善。

我对比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西非的项目,那边人均每天要花 0.5 美元,而 Sanku 才 19 美分,便宜多了,覆盖的人也更多。

本来想这项目可能也得靠捐款,后来发现人家的模式更聪明 , 跟当地磨坊合作,把加营养的成本分摊到面粉价格里,消费者每天多花一点点钱,项目就能长期做下去。

现在, Sanku 自己能覆盖 65% 的成本,预计 2027 年就能完全不靠捐款了,这种 “造血” 的方式,比单纯 “输血” 靠谱多了,毕竟公益项目要是不能自己活下去,怕是走不远。

不同国家的政策不一样,文化也有差异,比如有些地方的磨坊老板担心加营养会影响面粉销量,就不太愿意装设备,我认为要是能推动当地政府把面粉营养强化写成强制标准,比如像南非 2003 年那样出个法案,推广起来可能会顺利很多,毕竟有政策托底,大家接受度也会高。

这两个项目能成,劳力士 “恒动星球” 计划帮了不少忙,这计划不是光给钱,还提供技术指导和资源对接,比如帮 Novoloop 联系到了下游的投资方。

这种 “全链条支持” 比单纯捐钱有用多了,毕竟搞创新不光缺资金,还缺资源和经验,这计划从 2020 年启动到现在,已经支持了 32 个项目,每个项目能拿到 150 万到 500 万美元,还能链接行业专家,这点确实给力。

现在,这两个项目还带动了不少跟风的,欧盟今年把 Novoloop 的技术列进了循环经济优先清单,打算未来五年补贴 10 亿欧元支持这类技术,孟加拉国今年引入了 Sanku 模式,才一年就覆盖了 50 万消费者,孩子贫血率降了 12%。

这样看来,好的创新真能带动整个行业甚至全球的改变,米兰达和费利克斯的做法,让我觉得科技不是高高在上的东西,他们没搞那些看不懂的黑科技,而是盯着实际问题 , 塑料难回收就搞升级循环,孩子缺营养就给面粉加营养。

更关键的是,他们都找到了 “赚钱” 和 “做公益” 的平衡点,这才是能长久的关键,未来,要是有更多人能像他们这样,盯着真问题搞创新,全球的环境和民生难题,说不定能解决不少。

来源:鉴史观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