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边是“下周回国”的全网调侃,一边是累计融资超过50亿美元的亮眼成绩单;一边车没几台交付,一边不断套现续命。
在中国,贾跃亭是“资本毒瘤”,在美国,他却成了创业教父。
一边是“下周回国”的全网调侃,一边是累计融资超过50亿美元的亮眼成绩单;一边车没几台交付,一边不断套现续命。
到底是谁在被忽悠,又是谁在主动“信仰充值”?
贾跃亭的成功,不是靠“制造”,而是靠“共识经济”。
他玩的是一套合法但危险的资本游戏,这套游戏,美国恰好最吃这套。
如果你还在用“老赖”和“骗子”这两个标签看贾跃亭,那么恕我直言,你就太低估他对制度和人性的理解了。
他先通过“假离婚”转移资产,再用美国破产法割掉国内历史债务,最后一招绝杀——把债主变成股东,让追债的人自己掏钱维护他的梦想闭环。
他不是逃债,是把债转成了期权。
这招至少帮他躲过了9次死亡危机,他玩的是资本的“心理账户”,而不是道德的羞耻心。
你骂他没有兑现产品,他回你说,这就是“周期”;你说他融资太频繁不靠谱,他笑着告诉你:你的不信,就是我的机会,因为越少人懂,越值钱。
别被“AI豪华MPV”唬住了,贾跃亭发布FX这个新系列,根本不是为了消费者,而是为了资本。
他怎么铺路的?
为供应商造梦:“你不只是卖零部件,还是‘中美新能源桥梁’的搭建者”。
吸引租车公司:“有了L4自动驾驶,就能升级为智能出行标杆”。
拉拢直播电商和房产公司:“MPV配直播道具,能一边开车一边带货,还能‘车房联动’”。
这些不是用户画像,是融资画像。每一个to B的用途,都是为了一句潜台词:“你们的产业也能靠我翻盘”。
于是他“鬼扯”地讲故事,美国人还真有人抢着买单。
实际结果是,FX2预售超过4100台,融资达到了1.05亿美元。
贾跃亭割的根本不是韭菜,而是懂逻辑的高智商资本。
你以为他们看走眼了?
不是,大部分人没指望车会量产,他们指望的是故事还能讲个3轮,自己能高位兑现就行。这叫短线套利。
他们甚至不关心技术,更不关心贾跃亭是不是“骗子”。
他们唯一怕的,是“没有新故事”。
只要“饼”还够新、够酷、够性感,哪怕它是个幻觉,也能撑起一轮又一轮的融资潮。
你替这帮人操心没意义,他们知道自己在赌,还赌得比你清醒。
换句话说,贾跃亭在中国混不下去了,换了个平台,一秒变“愿景领袖”。
这不是贾跃亭有多“无耻”,而是美国制度给了他舞台。
美国的破产法:允许创业失败的人资产切割,多数债权清零重新出发。
SPAC上市机制:不需要产品成熟,只要故事能讲就能拿钱。
华尔街秃鹫资本:专门投那些“快死但有话题”的公司,赌一波挣翻身。
这三点架构一个清晰闭环:讲故事—融资—量产承诺—跳票—再讲新故事—再融资。
这听着像诈骗?其实你仔细看,99%的初创项目都是这么弄的,它只是不那么赤裸。
贾跃亭只是提前把“真相”贴上了醒目的价格牌而已。
是忽悠?还是把资本规则玩得明明白白?
贾跃亭不靠造车赢胜负,他靠的是以下几点。
踩热点:元宇宙红火他谈生态化反,AI上位他就搞AIMPV。
多角色切换:国内刷热搜博流量,美国搞游说博政策。
识读欲望:你想听技术他聊架构图,你爱听梦想他就“中美新能源桥梁”地滚一遍。
精细包装每个投资口味:一样的饼,不同的口味,to C、to B、to G,通吃。
这不是单纯营销人能干的事,这是系统级剧情制造者。
说白了,他玩的不是造车,是讲未来的权力。
那凭什么马斯克成了教父,贾跃亭却成了骗子?
这盘棋的本质,其实是一个答案:交付兑现与否,才是资本的试金石。
别看他们起点差不多,都能画出三页纸看不懂的PPT,但马斯克把火箭真送上了天,特斯拉也真跑上了马路。
于是他从“骗子”变成“信仰”。
贾跃亭反方向走:十年只交11辆车,还全召回,就算你讲得再性感,没人信你能落地。
所以一个成了神,一个成了笑话。
其实不是画饼不行,是你得真能把饼烤出来变面包。
很多人说,贾跃亭这波该真塌了吧?
错!只要注意力还在,只要大众还愿意看他的直播、转发他的语录、调侃他下周回国——他就还有价值。
资本世界里,最稀缺的不是技术,而是注意力红利。
只要还有一丝注意力能变成钱,他就能讲出第十二个、第三十个新版本的FF战略。
外人觉得荒唐?系统觉得合规啊。
中国应如何看待这种“资本讲故事本能”?
别相信美化的硅谷叙事,那些创业神话背后,也曾是VC和PPT构成的赌博游戏——贾跃亭不过是用了东方式毅力和西方式耍赖,把这场开发者和资金之间的错位游戏演到了极致。
这告诉我们:中国未来的创业环境,必须给真正干实事的人预期时间与法律保护,也要让讲虚饼的吹牛者不再“无责任出牌”。
来源:智囊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