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搞了个10年的临床试验,结果把早期肺癌的治疗逻辑给改了不少,以前大家都默认,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要治得好,就得靠手术切了肿瘤,现在发现立体定向消融放射治疗(简称SABR)跟手术比,患者活的时间差不多,甚至有些情况里SABR还更占优。
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搞了个10年的临床试验,结果把早期肺癌的治疗逻辑给改了不少,以前大家都默认,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要治得好,就得靠手术切了肿瘤,现在发现立体定向消融放射治疗(简称SABR)跟手术比,患者活的时间差不多,甚至有些情况里SABR还更占优。
说实话我之前一直觉得癌症治疗里“能切就切”是硬道理,毕竟把肿瘤从身体里拿掉,听着就特别彻底。但后来才发现,好多早期肺癌患者根本没法手术。比如那些70岁以上的老人,或者身上带着慢阻肺、冠心病的人,手术要全麻,还得开胸或者做胸腔镜,术后感染、出血的风险比年轻人高太多,医生不敢做,家属也不敢赌。有数据说过,一半以上做了手术的早期患者,术后会有中度甚至重度的副作用,恢复起来又慢又遭罪,这哪是治病,简直是在熬身体。
既然手术有这么多不方便,那有没有别的办法,还真有,就是刚才说的SABR放疗,这个技术说简单点,就是个“精准狙击手”,用CT、MRI这些影像设备把肿瘤的位置、大小摸得清清楚楚,再让电脑算好辐射剂量,然后用直线加速器把辐射集中打在肿瘤上,周围的好组织基本碰不着。而且不用开刀,也不用全麻,治疗的时候患者就躺治疗台上,跟做个精细的X光检查差不多,一般5次以内就能治完,治完当天就能回家,不用在医院耗着。
本来想觉得这种“无创治疗”效果可能不如手术,毕竟没把肿瘤直接拿掉,但MD安德森的这个试验打了我的脸。试验找了160个早期患者,肿瘤都不超过3厘米,也没转移,正好分成两组,一组80人做SABR,另一组80人做胸腔镜手术。医生还特意把两组人的年龄、性别、肿瘤类型都配得差不多,就怕数据不准。随访了整整10年,中间没断过,这种长期跟踪在癌症试验里真不多见,毕竟要盯着这么多人十年,数据靠谱度比那些只随访三五年的强多了。
结果出来的时候,好多医生都挺意外,SABR那组7年的时候,大部分人还活着,手术组就少了一些;到10年的时候,SABR组还有不少人健在,手术组的平均存活时间大概是11年多。更关键的是,在控制癌症复发和针对肺癌本身的存活情况上,两组没差多少,这就说明,SABR虽然没切肿瘤,但杀癌细胞的效果跟手术一样好。
其实SABR能有这效果,核心就是“准”,现在的设备能把肿瘤定位误差控制在1毫米以内,就像用放大镜找芝麻似的,根本不会打偏。我查过,以前的常规放疗要做20多次,每次剂量低,还容易伤到周围的肺组织,治完可能会留下肺纤维化的后遗症。但SABR不用,高剂量集中打几次就行,对正常组织的伤害比老放疗少了一大半。
微创这点也特别重要,手术不管是开胸还是胸腔镜,都得在身体上动刀子,术后要插引流管,恢复至少得一两个月,好多老人熬不过这个恢复期。但SABR治完不用卧床,该吃该喝基本不耽误,生活质量差得不是一点半点。有个数据说,接受SABR的患者里,一半以上没因为治疗有经济负担,毕竟不用住院,也不用买那么多术后恢复的药。但手术不一样,住院费、护理费、止痛药,算下来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对普通家庭来说压力挺大。
不过也不是所有早期患者都适合SABR,乔・张医生说得特别实在,得看具体情况,比如肿瘤长在靠近气管、心脏这些关键器官的地方,SABR的辐射可能会蹭到这些器官,风险就高了,这时候还是手术靠谱,能精准把肿瘤切下来,还能顺便检查附近的淋巴结有没有转移。还有些患者需要靠手术取肿瘤组织做病理分析,确定癌症的具体类型,好制定后续的治疗方案,这种情况也得选手术。
搞不清的人可能会觉得,既然SABR这么好,以后都不用手术了,其实不是,治疗没有“标准答案”,得因人而异。年轻人身体好,肿瘤位置也合适,手术能一次解决问题;但老人或者身体弱的人,SABR就是更安全的选择。所以现在医生都提倡多学科团队一起商量,胸外科、放疗科、影像科的医生坐一起,根据患者的情况定方案,这样才不会跑偏。
现在研究团队还在琢磨怎么让SABR效果更好,比如把SABR和免疫疗法结合起来,SABR能把肿瘤里的癌细胞打“破”,让癌细胞的抗原露出来,这时候再用免疫药,就能让免疫系统更精准地杀癌细胞,据说这种组合能让10年生存率再提一提。还有AI也派上了用场,现在能用AI预测肿瘤会不会转移到淋巴结,还能自动算辐射剂量,比人工算得更准,也更省时间。
说实话,这个10年试验的意义不只是给患者多了个选择,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大家对肺癌治疗的想法。以前总觉得癌症治疗就得“猛”,要么切要么化疗,但现在发现“精准”和“温和”也能有好效果。尤其是对肺癌这种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高的癌症来说,多一种靠谱的治疗方法,就意味着多救一些人。
现在全球每年有两百多万新发肺癌患者,其中三成是早期,好多人因为不能手术只能放弃治疗,有了SABR,这些人就有了希望。当然,SABR现在还不是所有医院都有,设备太贵,一台直线加速器就要几千万,基层医院根本买不起。未来要是能把设备成本降下来,再培训更多会用SABR的医生,就能让更多患者用上这种治疗方法。
毫无疑问,这个试验给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开了个好头,以后不会再是“手术一家独大”,而是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肿瘤情况,选最适合的方法。对患者来说,不用再纠结“要不要挨刀”,对医生来说,也多了个能帮患者的工具。这么看来,癌症治疗真的越来越“人性化”了,不再是冷冰冰的“要么治要么放弃”,而是有了更多温暖的选择。
来源:冷秋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