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名单里有些名字我们熟得像课本上的黑体字,也有些离我们遥远得像旧报纸里的泛黄照片。可真把他们放在一块儿看,你会发现每一个人的道路都不平,甚至拐着弯,带着风雨。我就按“第十到第一”这么走一趟,不用太端着,像聊天一样,说他们当年在现实中如何硬碰硬、如何咬牙挺过来。
十个人,十段风雨:从凯末尔到毛主席的命运拐点
他们是世界公认的十大伟人,不仅带领国家和人民走出泥潭,在国内名垂青史,还推动了世界潮流的发展,名声享誉全球
名单里有些名字我们熟得像课本上的黑体字,也有些离我们遥远得像旧报纸里的泛黄照片。可真把他们放在一块儿看,你会发现每一个人的道路都不平,甚至拐着弯,带着风雨。我就按“第十到第一”这么走一趟,不用太端着,像聊天一样,说他们当年在现实中如何硬碰硬、如何咬牙挺过来。
第十位,先从土耳其的凯末尔说起。这个人身上有一种“干到底”的劲儿。想象一个穿着熨帖军装、眼神凌厉的军官,在加里波利那片石头和海风之间,把登陆计划一条一条拆掉;后来,帝国散架,他回身组织起抵抗,把占领者赶出去,硬是把一个千疮百孔的国家从废墟里拎了起来。他做了很多当时看起来“得罪人”的事——废掉旧帝制,推行新文字,鼓励女性走到街上来。你说这些要不要胆子?要。到今天,土耳其的学校墙上、广场台阶旁,还是能看见他的侧影。人总是复杂的,但他身上有种明确的线条:往前走,别回头。
第九位,铁托。巴尔干半岛的故事,总带点火药味儿和河谷风声。他年轻时在战场上受伤,被俘,关在俄国的营房里,见识了另一种革命的语言。回去以后,他不太爱讲大道理,更像一个手把手干活的组织者,聚起一支人民的队伍在山林之间和法西斯对峙,白天打仗,晚上开会。战后,他掌舵了一个拼起来的多民族国家,说句实话,这种国家的绳子拧起来很费力,但他居然让它运转起来,工业上马,城镇开灯,经济一度让外面的同行都侧目。最戏剧的是,他跟斯大林闹翻之后,敢独立走路,跑去和一群不愿选边站的国家搭了个“非结盟”的舞台。有人说他是“巴尔干之虎”,我更愿意记住他火车穿过山谷时那种笛声——紧张,又带点自信。
第八位,丘吉尔。你大概对他最熟悉的画面是那根永远没熄过的雪茄,还有那种“就算吵赢不了也要吵”的脾气。他其实是有点文人的,喜欢写东西,喜欢画画,战后的诺贝尔文学奖就印证了这一面。但战争里,他不只是笔杆子。1940年,他站在电台前,用一段段沉重的句子把整个岛屿撑住,“我们不会投降”,这种话他不是说给德国人听,是说给睡在防空洞里的人听。最让我有感觉的是:打赢了,他还真下台了,被选民赶回家,像极了生活本身——赢了也不一定是你的。后来他又回来,再次执政,老人的脸上多了几道纹,却还是那副斗牛犬的劲儿。
第七位,法国的戴高乐。高个子,鼻梁像一条笔直的线,走路总是带着点军人的角度。法国内部混乱的时候,他选择了不顺从。跑到伦敦,拿起麦克风说出那句“继续抵抗”的招呼,广播像在黑夜里点亮一盏台灯。战争结束后,他没有沉迷于胜利,他要的是国家重新有秩序。后来又在1958年回来,把体制重写,建立了第五共和国。你看他很硬,但他其实非常清楚:国家要有尊严——于是他跟着自己的判断,退出北约的某些军事一体化安排,甚至在某次民意调查里,他的名字超过了拿破仑和伏尔泰。我也挺好奇,法国人心里可能喜欢这样的人:倔强,但不胡来。
第六位,轮到美国的罗斯福。很多人不知道,他是在轮椅上把国家推起来的。小腿不听使唤,心却不愿躺着。他做了个很生活化的事——通过广播跟老百姓聊天,“炉边谈话”里,他把复杂的政策说得像家常,“我们要把工作找回来,把银行稳住”,听众在厨房、客厅、车库里点头。大萧条那几年,他推出的新政让美国有了一个重新站起来的节奏,工地上升起钢架,农场里多了机械声。战争爆发后,他又成了另一种角色:调配船只、物资,拿出“租借法案”,最后在太平洋和欧洲两条战线上押注。他连任了四届,最后在办公桌前离开人世。想想看,一位坐着的人,却把一个国家往前推了那么远。
第五位,我们得把苏联的斯大林放进来。他这段历史,沉得很,亮点和阴影交织在一起。一方面,他在极短时间里让一个落后的国家咬牙工厂化,钢铁产出来了,铁路延伸出去,红军在后来那场残酷的战争里顶住了最坏的冬天。另一方面,清洗、恐惧、粮食问题,那些关于人的细节也同样真实,不能抹去。可是在战争的层面,他和整个国家一起扛住了,从斯大林格勒到柏林,伤痕累累地走过去,变成了后来那个和西方并肩站在世界舞台上的“第二极”。这段说起来不好受,但故事就该有这些棱角。
第四位,印度的甘地。你很难把他归为“领袖”的惯常形象——他更像一个走路很多、话说得不急的人。穿的是粗布衣,手里拿着纺线,走到盐田里捧起一把盐,说“这是我们的”,群众跟着他一起走。他不愿用暴力,有时候他会绝食,用身体去推压一种道德线。最后独立来了,可也带来了分裂的裂口。他在一个晚上的祷告后倒下,枪响之前他的生活几乎都在试图让人们“不要把恨留在心里”。世界对他尊称很多,印度人会叫他“圣雄”,但我总觉得他更像一个坚持把温柔变成力量的人。
走到这儿,中国人的名字该出来了。有人爱问“有几个能进前三?”这问题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怎么去读他们。
第三位,孙中山。一个四处奔走的人,时常在船上、在火车上,背包里放着募款名单和手写的信。他提了一套主张,听上去像口号,但他真的想把中国从古老的架子里搬出来。辛亥那年,旧朝廷垮了,他成了临时大总统,后来又退让,把位子交出去,你看这人对权力的态度,挺直。黄埔军校成立的那年,广州城里还流着雨水,年轻人扛着枪走进操场。他没能看见最后走向的版本,1925年病逝于北京,遗书里字字压实。但后来的很多人,拿着他留下的这几根路标往前走,这就够了。
第二位,列宁。你可以想象他在瑞士的租屋里,对着厚书写稿子,窗外下雪。他带着几个坚定的队伍,抓住一次历史的时间差,推开了彼得格勒的门,把权力用另一种方式重组。“国家和革命”这些话题从此不再只是书上的讨论,成了工厂里的、村庄里的现实。建政后,战争、困顿、试验,一波一波过来,他甚至不得不在某个阶段转向了更灵活的政策来稳住局面。后来病体沉重,话越来越少,脑子里却还是想着组织的未来。这个人的影响力覆盖了整个世纪,东边的书店里,他的著作被翻得起毛,很多人的思想在那几年里被他拨了一下弦。
第一位,毛主席。这个名字我们太熟了,熟到不说也知道他站在哪儿。可如果要讲“人味”,我想起的是他早年的踉跄——湖南的泥路,秋收起义的仓促,井冈山的稀薄空气。后来长征,几万人的脚步在雪线和草地之间,两年多的路,走得像一场赌,也像一次重塑。延安的窑洞里,他写文章,讲课,讨论“怎么样才能让穷的人不再穷”,这话不是文艺青年语气,是一个把世事压在脑子里的人语气。抗战、内战,最后在1949年的那一天,他站上城楼,把话说到全国——人民要当家作主。这之后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有宏大的建设,有复杂的起落,有争议也有诗意,他下水横渡长江,写下“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他不是神,他是一个在历史裂缝里把手伸进来的人,抓住了改变的可能。
写这些人的时候,我总会偷偷想他们在日常里做过的那些不起眼的事:凯末尔深夜改方案,丘吉尔对着画布找颜色,罗斯福摸着收音机的旋钮,甘地和一个孩子说话,孙中山在旅店楼梯口回头,列宁在纸页上划线,毛主席掸去鞋上的泥。他们的伟大不是奖章,是一次次做选择:这个路口走左还是走右?牺牲要不要承受?人群背后,是不是还能看到一个人的心。
说到这,故事当然没讲完。你可能会问:如果换一个时代,他们还会被叫“伟人”吗?或者,有没有更多名字在名单外,也值得被记住?我喜欢把答案留给你。历史不是终场,像一条还在走的路,风一阵一阵,雨也会再来。我们就这么看着,也想一想自己的那点选择。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