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蛋每周吃够这个量,心脏血管都受益!还能降低这两种慢病风险!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6 13:48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644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医生,我爸胆固醇高,鸡蛋是不是不要吃了?”

门诊中,这样的问题并不少见。很多人一听到“鸡蛋”,就会联想到“高胆固醇”“升血脂”,甚至有人几十年都不敢吃鸡蛋黄。

但真相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鸡蛋其实是保护心血管的好食物之一,吃得对,不仅不会升高胆固醇,还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风险!

一项发表在《Heart》杂志上的研究明确指出:每周吃适量鸡蛋的人,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更低

答案是:不会,也不能一概而论

鸡蛋确实含有胆固醇,一个大鸡蛋约含186毫克,几乎全在蛋黄里。但影响我们血液胆固醇水平的,主要是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而鸡蛋的脂肪结构并不“坏”

早在2013年,中国营养学会就已经明确指出:适量吃鸡蛋不会显著升高血清胆固醇

2022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也建议:健康成年人每天吃1个鸡蛋是合适的,特别是蛋黄,不建议丢弃。

鸡蛋不仅“无害”,还有“益处”。

复旦大学、北京协和医院联合开展的一项队列研究发现:

每天吃1个鸡蛋的人,患缺血性心脏病的风险降低20%,中风风险降低18%。

为什么鸡蛋能保护心血管?

首先,鸡蛋富含卵磷脂,这是一种有益脂质,有助于清除血管内的坏胆固醇。

其次,鸡蛋中的胆碱和维生素B族,对血管内皮功能有保护作用,能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此外,鸡蛋的蛋白质含量高,生物利用率可达94%以上,有助于维持肌肉质量,减少代谢性疾病发生。

除了心血管,鸡蛋还能帮助对抗两大常见慢病:2型糖尿病和老年认知障碍

鸡蛋富含高质量蛋白质,血糖生成指数(GI)非常低,几乎不引起血糖波动。

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在整体饮食结构合理的前提下,适量摄入鸡蛋,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糖尿病风险

特别是早上吃鸡蛋,可以提供长时间的饱腹感,避免血糖骤升骤降。

鸡蛋中的胆碱是合成乙酰胆碱的原料——这是一种参与大脑记忆和学习的神经递质。

多项研究表明,胆碱摄入不足与认知能力下降、阿尔茨海默病风险增加相关。

中老年人每天吃1个鸡蛋,对大脑健康是一种天然的“保养”。

再好的食物,也要吃得对,吃得巧。

1. 每周吃多少鸡蛋最合适?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普通健康成人每周吃5~7个鸡蛋为宜。对于运动量较大的人群,或孕妇、哺乳期女性,可适当增加。

2. 哪些人群不太适合天天吃?

严重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特别是家族遗传型,需遵医嘱控制蛋黄摄入;

肝功能不全者,代谢胆固醇能力下降,也要谨慎。

3. 最推荐的烹饪方式:水煮蛋

水煮蛋热量低,不额外加油;

煎蛋、炒蛋时建议用橄榄油、菜籽油等植物油,控制油量;

不建议长期吃溏心蛋、生鸡蛋,存在沙门氏菌风险,尤其是免疫力较弱者。

误区很多,真相却很简单。

误区一:鸡蛋越黄越有营养?

蛋黄颜色主要受鸡的饲料影响,与营养价值关系不大。营养关键是蛋的新鲜度和来源安全。

误区二:鸡蛋和豆浆不能一起吃?

完全可以一起吃。豆浆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剂含量很低,且高温蒸煮后几乎失活,不影响蛋白吸收。

误区三:吃太多蛋白粉就不用吃鸡蛋了?

鸡蛋是天然、完整的优质蛋白来源,含有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微量元素与脂溶性维生素,是蛋白粉无法完全替代的。

在食物里,鸡蛋就像“被低估的宝藏”。吃得对,它不仅不会伤害心血管,反而能降低中风、冠心病的风险;还能帮助控制血糖、保护大脑,是中老年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营养来源。

当然了,任何食物都要“讲分寸”,吃过量也不等于健康。每周5~7个鸡蛋,搭配均衡饮食、规律作息,才是呵护心血管与慢病管理的关键。

参考资料:《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国营养学会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

来源:说一说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