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秋月满,国旗飘扬。当天山脚下的牵挂遇上渤海之滨的温情,紫云中学新疆班的学子们,正在滨海新区的中秋佳节里,感受着“第二故乡”的专属温暖。
津滨海讯(记者 王晨露 王连昆 摄影报道)中秋月满,国旗飘扬。当天山脚下的牵挂遇上渤海之滨的温情,紫云中学新疆班的学子们,正在滨海新区的中秋佳节里,感受着“第二故乡”的专属温暖。
为了让远离家乡的学子们过一个热闹又有温度的双节,学校早已备好系列特色活动:中秋当天一起揉面团、包馅料做月饼,在分享香甜里品“团圆”;课余学做竹编画,在指尖穿梭间体会老手艺的“匠心”;还有掐丝珐琅课,跟着老师了解非遗历史,在动手实践中种下文化传承的种子。这些活动不仅填满了假期,更让学子们在实践中感受到“家”的热闹。
“来,我们再练一遍,注意气息要稳!”在紫云中学的音乐教室里,新疆班学生依木然江・买买提依明正和小伙伴们一起,反复排练合唱《歌唱祖国》。来自新疆喀什的他,额头上沾着细密的汗珠,眼神却格外明亮:“这次不光要合唱,班里其他同学还排练了新疆民族特色舞蹈,国庆期间去社区表演,和新区的各族同胞一起过节、给祖国送祝福,祝福祖国越来越好!”排练间隙,他和小伙伴们聊天,说起家乡的中秋节会和家人一起赏月,话锋一转又笑了:“今年虽然回不去,但跟大家一起准备节目,有说有笑的,老师还总来帮我们调音准、改姿势,就像在自己家过节一样热闹!”
这样的温暖,早已融入新疆班学子的日常。高二一班的马嘉睿一说起李老师,语气里满是感激:“去年春节期间我突然生病,老师连外套都没顾上穿,就送我去了医院。输液的时候她一直陪着,一会儿问我渴不渴,一会儿讲些好玩的事儿逗我,本来又想家又难受,听着她的笑话,心里就踏实多了。”她边说边拿起桌上的手抄报,色彩明快的图案里,“民族团结”四个大字格外显眼,旁边还画着象征家乡的天山雪莲和代表新区的渤海浪花:“这是我们小组为双节准备的一份心意,希望民族团结之花开得越来越鲜艳。”
作为新疆伊宁市第一中学派驻紫云中学的教师,崔璇从今年9月踏入校园那天起,就主动扛起了新疆班学子“大家长”的责任。分管两个高一新生班级的她,眼里既有对学生学业的严格要求,更藏着对孩子们生活冷暖、情绪起伏的细致牵挂。前几天夜里,一名学生突然晕厥,崔璇接到消息就往宿舍跑,男生们也立刻搭手,小心翼翼把同学背下楼,值班主任全程陪同就医,直到检查结果显示无碍才松了口气。“这些孩子们大多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心里比谁都需要依靠。”崔璇的语气温柔却坚定,“我常跟他们说,在这里我就是你们的‘妈妈’,考好了能跟我分享喜悦,受了委屈也能跟我哭,未来三年,我陪着你们一步步长大,看着你们考上心仪的大学。”
让新疆班学子真正融入“第二故乡”,紫云中学有着自己的“巧心思”。“从高一到高三,新疆班同学都和本地同学混班上课,不是简单‘凑一起’,而是让大家在一起做题、一起讨论的过程里互帮互助,在日常相处中熟悉彼此的习惯。”高二年级组长陈义强笑着说,除了课堂上的融合,学校还会利用节假日组织社团活动,带新疆班学子走进滨海文化中心、中新友好图书馆,感受新区的文化特色;更会牵线本地家庭,让新疆班学子周末去“结对家庭”做客,尝一口本地菜,聊一聊家乡事,把异乡的陌生感慢慢化成亲近感。每年暑假,学校老师还会专程送学生回新疆,顺便去3-4户学生家里家访,和家长聊孩子的在校情况,并了解孩子的成长环境,遇到家庭经济困难的孩子,学校也会及时给予资助,不让任何一个孩子因生活难题影响学业。“我们从不是‘表面照顾’,而是让孩子们真真切切觉得,自己就是紫云中学这个大家庭的一份子。”陈义强的话里满是真诚。
“我们会一直把民族团结放在心上,用更多元的活动、更贴心的服务,让新疆班师生在新区找到归属感。”紫云中学德育处副主任李立旺表示,这些中秋、国庆期间的活动,就想让孩子们过节不孤单,在热热闹闹的活动里,让民族团结的情谊更深厚。
夜幕降临,紫云中学新疆班的宿舍里暖意融融,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着月饼,哼唱着《歌唱祖国》,偶尔夹杂几句新疆方言的玩笑,他们的笑容格外灿烂——这个双节,没有离家的孤单,只有“第二故乡”的陪伴,没有地域的隔阂,只有民族团结的温情,这份温暖,将成为新疆班学子们心底最珍贵的节日记忆。
来源:津滨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