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药厂跨界卖酱料:香菇酱“药改”背后的秘密到底是啥?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04 17:55 1

摘要:1800年前的南阳人张仲景,大概没想到自己留下的“仲景”两个字,竟然会出现在一瓶香菇酱的包装上,还红遍了全国人的餐桌。

1800年前的南阳人张仲景,大概没想到自己留下的“仲景”两个字,竟然会出现在一瓶香菇酱的包装上,还红遍了全国人的餐桌。

人们问六味地黄丸和香菇酱,真是一家出的?答案真的是亲兄弟,而且香菇酱现在还成了“哥哥”。

这一切要从一个人说起,孙耀志,河南南阳人,17岁参军,退伍后进入政府单位。

1985年,34岁的孙耀志接手了一个正在亏损的药厂,宛西制药。当时药厂连年发不出工资,员工纷纷离职,几乎没人愿意干活。

孙耀志孤注一掷,四处借来5万元给员工发工资,稳定人心。随后他又带领团队,带着积压的大蜜丸产品,走南闯北跑市场推销。


这次艰难的推销行动,被人称为“宛西长征”。但真正让药厂起死回生的,是1990年代初推出的女性痛经药,即痛经宝颗粒。

彼时全国中药厂对“姨妈药”没概念,只有孙耀志跑市场多,他敏锐地发现了商机,直接买下配方,在央视狂打广告,用那句“不痛,月月轻松”撕开市场,一年卖出2800万元,两年后破6000万。

靠着这款药,宛西制药脱胎换骨。

1999年南阳仲景药厂宣布破产,准备低价出售。孙耀志却一口气花了808万元外加承担150名员工的债务,将整个药厂整体收购。

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他的决定,药厂已经倒闭,员工也被裁员,这不是捡了个烫手山芋吗?

但孙耀志心里有自己的算盘:他买的不是厂房和设备,而是“仲景牌”这三个字。

在制药行业,“仲景”这个名字分量十足,和医圣张仲景的名号一挂钩,品牌影响力立刻提升。

此后,宛西制药旗下所有产品都统一冠以“仲景”之名。

最成功的莫过于六味地黄丸,那句“药材好,药才好”的广告语深入人心,让仲景六味地黄丸长期稳居市场第一,并在2005年获得驰名商标称号,品牌估值飙升至27亿元。

许多药企做到这一步就会止步不前,但孙耀志并未满足,他还要把“仲景”这个IP发挥到极致。

2001年宛西制药已经在行业里赚得盆满钵满,但就在这时孙耀志却决定去“救”一家濒临倒闭的汽车水泵厂。

十年前,这家名叫“西峡汽车水泵厂”的公司,曾在宛西制药最困难的时候为其提供过贷款担保。十年时光流转,水泵厂如今也陷入了危机。

为了“还人情”,孙耀志不仅为水泵厂提供了3000万元的担保贷款,还主动帮其偿还债务,并顺势收购了74%的股份。

这看似是一次报恩,实际上也体现了孙耀志的远见。


随后十年,正好赶上中国汽车行业的黄金增长期,这家濒临倒闭的水泵厂在2011年更名为“飞龙股份”,成功上市,成为西峡县第一家上市公司。

孙耀志不仅救了工厂,报了恩,还实现了资本上的大丰收。但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真正让“仲景”成为另类神话的,是接下来的香菇酱项目。

香菇酱的诞生,起源其实更像一个意外。宛西制药有位老员工朱新成,负责技术线,平日里不太起眼,但脑子灵活。

2002年宛西制药收购了一个软木厂,顺带捡到了一套“香料萃取设备”。

朱新成觉得这设备不能闲着,于是主动联系食品企业,琢磨能不能搞点创新,就这样他碰到了方便面厂家。

对方抱怨:“香辛料每批味道都不一样,太头疼。”朱新成当即拍板:“我这设备正好能解决味道统一的问题。”

宛西的萃取技术很快落地应用,成立了“仲景大厨房”,并把目光瞄向了本地的超级特产香菇。

仲景香菇酱之所以能火,不只是因为味道好,更因为它踩中了四个营销要害:
名字用得妙、营养标签打得准、广告旋律洗脑、原料舍得下本。

2015年,仲景香菇酱年销售量突破5000万瓶。

如今西峡主要的农产品出口、就业渠道,甚至地方税收,都离不开仲景系。而这整个系统平台的起点,不过是1985年那个濒临倒闭的地方药厂。

今天的仲景,药品继续热销,香菇酱越做越大,汽配业务在资本市场也稳步发展,整个“产业基因突变”的路径,成了县域经济转型的样本。

回头看仲景香菇酱,我们会发现真正的问题从来不是“中医有没有出路”,而是有没有人敢把IP做成系统。

孙耀志把医圣的精神融进食品,把药匠的技术导入民用,把一个破厂变出三条主业,这难道不是更高阶的“中医活法”吗?

在“药可食、食可医”的理念下,仲景香菇酱绝不是个笑话。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配图均来自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文化知识,传递社会正能量,无低俗不良引导。如涉及图片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来源:阿泽洞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