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去年秋天在西安博物院,我曾在一枚玻璃展柜前驻足许久——十几枚青绿色的开元通宝整齐排列,铜锈下“开元通宝”四字笔锋如松,解说牌上“欧阳询书”四个字,突然让我想起小时候临摹《九成宫醴泉铭》的日子。这枚诞生于公元621年的小钱,藏着书法、汉字演进与东亚贸易的三重故事
去年秋天在西安博物院,我曾在一枚玻璃展柜前驻足许久——十几枚青绿色的开元通宝整齐排列,铜锈下“开元通宝”四字笔锋如松,解说牌上“欧阳询书”四个字,突然让我想起小时候临摹《九成宫醴泉铭》的日子。这枚诞生于公元621年的小钱,藏着书法、汉字演进与东亚贸易的三重故事。
一、钱文作者实锤:欧阳询题写,多重权威信源交叉验证
要回答“开元通宝钱文是谁写的”,正史记载与现代考古、权威机构结论完全一致——作者是初唐书法家欧阳询。
最直接的证据来自《旧唐书·食货志》,其中明确写道:“初,开元钱之文,给事中欧阳询制词及书,时称其工”,这是唐代官方对钱文作者的直接记录。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在“开元通宝”展品介绍中也多次强调,钱文为欧阳询所书,字体兼具八分隶体的端庄与楷书的劲健,与他传世书法风格完全吻合。
奔流新闻等权威媒体还补充了背景:唐高祖李渊废除沿用数百年的五铢钱后,为让新货币兼具“文化辨识度”与“权威感”,特意邀请当时被誉为“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的欧阳询题写钱文。甚至广东政协网的文化专栏也提到,欧阳询是中国历史上首位为官方货币题写钱文的书法家,这一身份在后世史料中从未有过争议。
这些来自正史、国家级博物馆、权威媒体的信息交叉验证,足以确定:开元通宝的钱文书法,就是欧阳询的作品。
二、钱文的核心价值:欧阳询楷书奠定“隶变”典范
“开元通宝”四个字不只是好看的书法,更实实在在推动了汉字从隶书向楷书转变的“隶变”过程,成为汉字演进的“活化石”。
所谓“隶变”,简单说就是汉字从隶书的宽扁、波折,逐渐向楷书的方正、规整过渡,就像我们从“手写连笔字”慢慢转向“工整印刷体”,是文字形态的一次关键升级。欧阳询写的“开元通宝”,刚好踩在这个升级的“临界点”上——你仔细看“元”字的撇画,起笔粗重、收笔轻细,还带着隶书的“稳健感”;但整体字形方正,笔画之间的间距均匀,又已经有了楷书的“规整感”,这种“八分隶体”风格,成了隶变过程中的经典样本。
我小时候练欧体书法时就有体会:欧阳询的字看着“规矩”,实际每一笔都藏着细节——“开”字的横画有细微的倾斜,“通”字的走之底弧度刚好,既不拖沓也不僵硬。这种字体铸在钱币上,让普通人在花钱、存钱时都能接触到“规范汉字”,无形中推动了文字形态的统一。可以说,开元通宝就像一部“流动的汉字教科书”,让隶变的成果走进了千家万户。
三、不止是文化符号:开元通宝革新古代货币制度
对唐朝人来说,这枚钱带来的不只是“好看的字”,更改变了沿用数百年的货币使用习惯,让生活变得更方便。
在此之前,货币都用“重量”命名,比如秦代的半两钱、汉代的五铢钱,意思是“一枚钱重半两”“一枚钱重五铢”。但实际铸造时,铜钱重量难免有误差,老百姓买东西时,既要看“钱的数量”,还得掂量“钱的重量”,就像现在买水果既要数个数,又要称重量,特别麻烦。
开元通宝彻底改了这个规则:它不再标注重量,只以“开元通宝”为货币符号,就像我们现在用的纸币,不管纸张轻重,“10元”的面额才是关键。更巧的是,朝廷规定“十枚开元通宝重一两”,这让“钱”成了新的重量单位——就像我们现在规定“10个鸡蛋约重一斤”,从此记账、交易都有了统一标准。
我爷爷以前收藏古钱币时跟我说过,他年轻时算旧账,看到“几钱几两”的记录,就知道是从开元通宝开始的规矩。这种改变看似细小,却让唐朝的商品交换效率大大提高,就像现在移动支付取代现金,悄悄让生活变便捷一样。
四、跨越国界的力量:一枚小钱承载东亚“货币外交”
开元通宝的影响远不止唐朝境内,它就像古代的“国际硬通货”,成了东亚贸易与文化交流的“信使”。
2014-2015年,南海Ⅰ号沉船考古发掘中,出土的宋代及以前铜钱里,开元通宝占比超过三成,总数至少15000枚;1980年泰国暹罗湾沉船更捞出超过10万枚唐宋铜钱,其中开元通宝占比接近一半。这些沉在海底的铜钱,就像古代的“国际汇款单”,见证着中国与东南亚的贸易往来——当时的商人不管是卖丝绸、瓷器,还是买香料、珠宝,都认开元通宝。
新疆哈密拉甫却克墓地的考古发现更有意思:那里出土的初唐开元通宝,通过铅同位素分析,金属矿料来自西南地区。在没有高速公路的古代,西南的铜料要先铸成钱,再运到西北边疆,甚至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亚、东亚,这背后是唐朝强大的经济与文化影响力在支撑,就像现在某国货币能全球流通,一定是因为它的经济实力被广泛认可。
日本、朝鲜等国家更是直接“抄作业”:日本奈良时代铸造的“和同开珎”,不管是圆形方孔的形制,还是钱文的书法风格,都和开元通宝像“亲兄弟”;朝鲜半岛的“乾元重宝”也沿用了开元通宝的货币设计。这种模仿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承认了唐朝货币制度的先进性,就像现在很多国家参考成熟市场的金融规则一样。
结尾:一枚铜钱里的千年智慧
再看西安博物院里的开元通宝,铜锈下的字迹依然清晰。欧阳询当年题写钱文时,或许只是完成朝廷的任务,却没想到这四个字会随着铜钱流通千年,成了书法、汉字、货币、外交的“四合一载体”——它是欧阳询书法的“移动展厅”,是汉字隶变的“见证者”,是货币制度的“革新者”,更是东亚文化交流的“使者”。
有时候我会想,现在我们用的手机支付、电子货币,百年后会不会也成为“历史文物”?但不管货币形态怎么变,开元通宝告诉我们:真正有影响力的创造,一定能跨越时空——就像欧阳询的笔墨,就像唐朝的智慧,直到今天还在给我们启发。
来源:湖北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