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己开走”的小米汽车,其实是被一只口袋里的iPhone 15 PM偷偷按了遥控,车主却对着镜头说“我没动”,这一秒,后台日志把15 PM的蓝牙指令写得明明白白。
“自己开走”的小米汽车,其实是被一只口袋里的iPhone 15 PM偷偷按了遥控,车主却对着镜头说“我没动”,这一秒,后台日志把15 PM的蓝牙指令写得明明白白。
日志时间戳:6月3日19点42分18秒,指令代码0x0A,对应“远程启动+空调开启”。
同一秒,车身陀螺仪记录到档位从P滑到N,电机电流上升,车轮开始滚动。
车主口袋里的15 PM屏幕熄灭,但APP仍在前台保活,蓝牙RSSI值-37 dBm,说明手机离驾驶位不到半米。
这些数据小米敢放,就说明不怕查,也提前算准了有人会喊“幽灵开车”。
车主第二天把剪辑好的15秒视频发上社交平台,配文只有一句“车自己动了”,标签带满“小米”“失控”“刹车失灵”。
视频里没出现手机,也没出现第二台绑定机16 PM,镜头只给方向盘和空车位。
剪掉的部分比留下的部分长,流量却翻了三倍,当天冲上热搜,广告分成按播放时长结算,一条爆款足够抵他三个月试驾油费。
36氪扒出他的老底:账号后台认证“汽车类创作者”,过去一年发了38条“新能源车疑似失控”短片,其中12条事后被平台标注“存在争议”。
有人算过,这12条争议视频平均播放680万,比正常评测高4.7倍。
数字摆在这里,不需要形容词,也能看出拍“失控”比拍“正常”更赚钱。
小米法务进场,先封存云端日志,再向平台调取该账号近90天后台收入流水。
动作很快,因为一旦坐实“故意制造虚假险情”,民法典第1025条等着他,索赔金额可以按实际损失加惩罚性赔偿,上不封顶。
车主现在把原视频设为“仅自己可见”,但日志不会删,服务器时钟不会倒转,留给他的时间窗口只剩官方通告发出前的72小时。
技术层面,iPhone 15 PM的iOS 17.5后台策略被揪出来。
苹果为了省电,把蓝牙广播间隔从30毫秒拉长到200毫秒,导致车端三次握手超时重连,重连瞬间如果APP处于前台保活,会默认上一次操作指令有效。
说人话:你昨晚在家点过“远程开空调”,今天手机靠近车,蓝牙一握手,车以为你又想开空调,于是自动启动。
特斯拉2021年就被投诉过同款逻辑,后来把“重连不继承指令”写进固件,小米这次显然抄作业没抄全。
小米汽车APP 1.3.7版本在5月28日更新,更新日志只写了“优化蓝牙连接稳定性”,没提“禁止继承历史指令”。
产品经理的KPI是月活,不是投诉率,只要日活不掉,就敢把风险往后放。
直到事件爆出来,1.3.8灰度包才紧急加入“重连需二次确认”开关,时间差刚好7天,足够公关部把“用户误触”说成“行业通病”。
车主想要的,是流量折现;
小米想要的,是别把“智能”变“智障”;
苹果想要的,是别让用户发现后台策略背锅。
三方各取所需,只剩观众在屏幕前替他们担心“车会不会半夜自己跑”。
日志写得再细,也拦不住下一个口袋里的手机继续偷偷点火;你敢不敢把蓝牙钥匙关掉,老老实实拿塑料钥匙上车?
来源:聪明的晚风d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