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茂公遗嘱:墓中不准陪葬金银,只放一套官服!15年后发现真高明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6 06:23 1

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唐朝有个聪明绝顶的老将军,临终前留下一份奇特的遗嘱:自己的墓里啥宝贝都不要放,只放一套官服就行!

当时谁都觉得这老头疯了,哪有权贵去世不带点金银财宝的?可15年后,当武则天派人挖开他的坟墓时,所有人都惊呆了。

这套看似普通的官服,竟然成了保护整个家族的“护身符”。这个老将军到底是谁?他的遗嘱里又有什么玄机?

公元626年,长安城里发生了一场改变历史的血腥政变。

李世民在玄武门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夺取了皇位继承权。这场政变把朝中所有官员都推到了一个危险的选择面前:站队还是中立?

徐茂公当时已经是朝中举足轻重的大臣,他的态度直接关系到政变的成败。

李世民的人找到他,希望他能支持新皇帝。

徐茂公听完后,既没有立刻表态支持,也没有公开反对,而是选择了一个看似胆小但实际极其聪明的做法:装病在家,避而不见!

这个决定看起来像是在逃避,实际上却是徐茂公超凡的政治智慧。

他深知这种血腥政变的结果很难预料,如果李世民失败了,支持他的人必然会被清算;如果李世民成功了,那些曾经的中立者反而可能获得新皇帝的信任。

果然,李世民登基后,对那些在关键时刻支持自己的人并没有给予预期中的重用,反而对徐茂公这样保持中立的老臣格外重视。

李世民需要这些有能力但没有明确政治倾向的人来帮助自己稳定政权。

不过,徐茂公的这种聪明也埋下了隐患。

李世民心里始终有个疙瘩:在关键时刻没有站在自己这边,说明他心里还是有自己的小算盘。这种不信任一旦出现,就很难完全消除!

李世民当上皇帝后,徐茂公的日子并不好过。

新皇帝表面上对他很客气,实际上处处提防。徐茂公也察觉到了这种微妙的变化,开始变得更加谨慎。

贞观初年,朝廷里发生了几起大臣因为言行不当被贬官的事件。

徐茂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开始刻意降低自己的存在感,能不说话就不说话,能不表态就不表态。

这种做法在别人看来可能是胆小怕事,但徐茂公心里明白,现在的皇帝需要的是忠诚的执行者,不是有主见的谋臣。

贞观八年,一件小事彻底暴露了李世民对徐茂公的真实态度。当时朝廷在讨论边疆政策时,徐茂公提出了一个与皇帝意见不同的建议。

这个建议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李世民却因此大发雷霆,当场就把徐茂公贬到了叠州这个边远地区。

叠州在当时就是个不毛之地,被贬到那里基本等于政治生涯的终结。徐茂公收拾行李准备赴任时,心里五味杂陈。

他知道自己这次真的惹怒了皇帝,但他也明白,这种贬谪可能是暂时的。果然,不到一年时间,李世民就把他召回了长安。

这次贬谪给徐茂公上了一课:在强势皇帝面前,聪明过头有时候反而是坏事。

回到长安后,徐茂公变得更加低调,几乎从不主动发表政治见解,只是默默地执行皇帝的命令。

高宗朝的政治站队

公元649年,李世民驾崩,太子李治继位,也就是唐高宗。对于徐茂公来说,新皇帝的继位意味着一个全新的开始。

李治性格相对温和,没有父亲那种强烈的猜疑心,这让徐茂公有了重新展现才华的机会。

李治继位初期,朝政相对稳定。徐茂公凭借自己丰富的政治经验和军事才能,很快就获得了新皇帝的信任。他被任命为司空,成为朝中最重要的几个大臣之一。

真正考验徐茂公政治智慧的时候到了永徽六年。李治想要废掉王皇后,立武则天为后,这在当时引起了朝廷的巨大震动。

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贵族集团强烈反对这个决定,朝中形成了两个对立的派别。

徐茂公又一次面临站队选择。这次他没有选择中立,而是明确地支持了李治和武则天。

这个决定看起来很冒险,因为长孙无忌等人在朝中势力庞大,反对他们等于是在“虎口夺食”。

徐茂公之所以做出这个选择,是因为他看清了几个关键问题:

李治虽然性格温和,但在废立皇后这件事上意志坚决;武则天聪明能干,深得皇帝宠爱;最重要的是,皇帝需要像自己这样没有门阀背景的老臣来对抗关陇贵族的势力。

果然,李治最终还是成功废掉了王皇后,立武则天为武皇后。徐茂公因为在关键时刻的支持,获得了武则天的特殊信任。

武则天是个记仇也记恩的人,徐茂公当初的这个政治投资,为他晚年的平安打下了坚实基础。

公元669年,已经76岁高龄的徐茂公感觉自己时日无多。

作为经历了隋唐两朝、见证了无数政治风云的老臣,他对这个世界的残酷有着深刻的认识。

徐茂公最担心的不是自己的生死,而是家族的未来。

他的孙子徐敬业年轻气盛,性格冲动,总是抱怨武则天专权。徐茂公知道,以武则天的手段和孙子的性格,两人迟早会发生冲突。

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里,徐茂公反复思考着如何保护家族。他想到了一个看似荒谬但实际极其高明的办法:在遗嘱中规定自己的墓葬规格!

按照唐朝的惯例,像徐茂公这样的高级官员死后,墓中应该陪葬大量的金银财宝、珍贵器物。这些陪葬品不仅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是留给后代的财富。

徐茂公在遗嘱中明确写道:自己的墓中不准放任何金银财宝,只能放一套朝服,也就是上朝时穿的官服!

家人看到这个遗嘱都觉得不可思议,纷纷劝说老太爷改变主意。

徐茂公坚持自己的决定。他告诉家人,这套朝服是自己一生忠君爱国的象征,死后穿着它去见先皇李世民,就足够了。

至于那些金银财宝,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留着也没什么意义。

家人虽然不理解,但也不敢违背老太爷的遗愿。

徐茂公去世后,他们严格按照遗嘱办事,墓中只放了一套唐代的三梁进德冠朝服,其他什么都没有。

公元684年,也就是徐茂公死后15年,他生前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

孙子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打出了恢复李唐江山的旗号。这次叛乱很快就被镇压,徐敬业兵败自杀。

武则天大怒,下令抄没徐家全部财产,并且派人挖掘徐茂公的墓葬,想要看看他到底在墓里藏了什么宝贝。

当挖墓的人打开徐茂公的棺椁时,里面除了一套朝服什么都没有。武则天得到报告后,沉默了很久。

她明白了徐茂公遗嘱的真正用意:这个老头子早就预料到了今天的局面,故意不在墓中放任何值钱的东西,这样就算被挖墓也不会有太大损失。

更重要的是,这套朝服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息:

徐茂公至死都是忠于朝廷的大臣,他的叛逆孙子并不能代表他的政治立场。这等于是在为整个家族进行最后的辩护。

武则天被徐茂公的这个安排所震撼。她最终决定不对徐家进行灭族处理,只是流放了一些直系亲属。

徐茂公的这个看似简单的遗嘱,竟然在关键时刻救了全家族的命!

1971年,西安考古队发掘了徐茂公的墓葬,那套保存完好的三梁进德冠成为了珍贵的文物。

这件文物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更是徐茂公政治智慧的最好见证。

一个真正聪明的人,不是在生前如何叱咤风云,而是能够为子孙后代的安危做出最合适的安排。徐茂公用一套朝服诠释了什么叫做真正的远见卓识!

信息来源:

· 《旧唐书·徐茂公传》

· 《新唐书·李绩传》

· 《资治通鉴·唐纪》

· 《唐代服饰文物研究》,文物出版社

· 《武则天时期政治人物研究》,中华书局

来源:蜀山史道一点号

相关推荐